在大约公元前一万年左右,我国黄河流域的部落里出现了一位首领,叫伏羲。在狩猎为主的蛮荒时代里,生存颇为不易,客观环境很残酷,随时都会出现自然灾害,给整个族群带来灭顶之灾。于是伏羲就认真观察自然环境,总结客观规律。经过年复一年的观察之后,他发现,能够影响人们生活的,无非就是这八个要素:天地山川,风雷水火。

这八个要素,他用八个符号去表明,这就是八卦的起源。

八卦的原理就是用符号模拟自然现象,推测出人在不同自然环境里面对的不同境遇,应该做出什么样的选择。选择好的,远离坏的,趋吉避凶。

这门学问的本质,其实是在捕捉散布在时空里的信息。宇宙是一部漫长的电视剧,每个人物、事件的信息都是定好的,从无限远的过去延伸到无限远的未来。用八卦去占卜,其实就是在这一霎那,与宇宙信息进行链接,好比是在看电视的时候给手机截屏一样,把瞬间的信息记载下来,然后分析事情的走向。

当然,当时的人们,没有现在的观测工具,所以对于宇宙,星空的认识,是原始的错误的认识。他们站在平整开阔的大地上,看着天穹上的日月星辰,自然就以大地为中心,认为它是承载生命的一切,而那些遥远的天体,看上去很渺小的星星,的确就如看到的那么小。他们并没有认识到星星对地球的影响。

到了殷商时期,出现了一个划时代的大事件,就是甲子历法。

甲子历法就是五星历法,是以木火土金水五颗星星为基准,对地球进行定位的一种历法。迄今,学术界也搞不明白甲子历法到底是怎么产生的,但是它真真切切地出现在了甲骨文上,证明了起码在商朝,这个历法已经被普遍采纳。从出土的甲骨文上,经常看到商朝的皇帝为了祭天、出征而询问相关大臣,上面就用甲子历法进行记录。

木星绕太阳转一圈是接近12年,这是十二地支的来源,木星就是太岁,也称为岁星。土星绕太阳公转一周是大约30年。甲子历法的一个周期是六十年,六十是木火土金水绕着太阳公转的周期最小公倍数,这意味着,每过六十年,这五颗行星都要回到原来的位置上。好比是钟摆,摆了一个周期,又回来了。那么,它们与地球的相对位置就确定了下来,于是,地球的时间信息就被获取了。

在肉眼看天的年代里,这是一项巨大的工程。现在看来,应该是在伏羲之后的几千年里,不断地有人看向星空,这些群体以各部落的祭司巫师为主,他们的职责就是观察天象,“与天沟通”。在长期的观察积累下,发现了对地球影响最大的日月七星的运转周期,从而实现了对地球的定位。

有关商朝的记载很少,只能从甲骨文和秦汉典籍里看到只言片语。内容最多的都是对商朝最后一位君王——纣,进行抨击。在众多描述里,纣是一位残暴的昏君,经常杀人取乐,尤其是喜欢残杀奴隶,祭天祈福。在商朝,祭祀,占卜等活动,非常频繁。

在公元前1100年左右,来自西岐的姬昌,被纣王囚禁在羑里。在监牢里,姬昌灵感顿生,将伏羲的先天八卦改为后天八卦,在此基础上推演了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并写上了卦辞和爻辞,用来分析每一卦的具体含义,并且为这六十四卦起了个名字,叫《易》。

所谓“易”,就是指变化的规律。

相传周朝的人,占卜都很厉害。有人犯了法,就在空地画个圈,让他站进去。也不必派看守。这就是“画地为牢”这个成语的由来。犯人一般都不会跑,因为跑了也没用,会被占出来所在位置,重新抓获。

武王伐纣之后,取消了活人祭,他之后的周公,颁布了许多礼法,用来约束君臣民。礼法制度要求从上到下每个人都不能乱来,所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大家都管好自己。这种制度对于一个新兴王朝来说,很利于统治和稳定,所以无疑是进步的。相对于更为原始的商朝来说,周朝显得更加文明和谐。

周朝走到了一半,也就是春秋末期,出了两个大人物,一个是老子,一个是孔子。老子比孔子年长,他是周朝的一位图书管理员。他和孔子都是当世最博学多闻的人。

老子写了一本书叫《道德经》,这本书进一步探讨了自然规律,并且阐述了人与自然的相处之道,是中华文明里第一个系统地讲解天道和人道的经典著作。

《道德经》开篇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从马王堆出土的早期道德经版本可以看出,原本应该是,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

恒和常,意思接近。但恒的表达更明显,就是永久恒定的意思。之所以把恒改为常,是为了避汉文帝刘恒的讳。

因为汉初采取的是黄老之道治国,休养生息,所以道德经通行天下。皇帝叫刘恒,道德经第一句就有恒这个字,按照当时的规定就要改动。

这两句话的意思是:凡是能够被人类总结出来的规律,都不是永恒不变的规律。凡是能够被形容归纳的概念,都不是永恒的概念。没有概念,无法形容,是天地自然的开端。有了概念,有了名称,这是人类社会的开端。

现在我们都知道,牛顿力学可以解释星辰万物的运动,但是在电磁力学和量子力学里,它就不适用。它只在宏观层面上有效。这其实就是道可道,非常道的一种体现。

我们目前的可观测宇宙只占到5%,还有95%是暗能量和暗物质,在那个更为宏大的世界里,规律是什么样的,我们很难知道。但是它也是大爆炸的产物,是这个世界的一部分。以后随着科技的进步,每进步一次,都会刷新我们的认知,更改之前的定律。而这个过程是无穷无尽的。

《道德经》是古人通过哲思的方式,对这个宇宙的最高理解,因此也代表我国古代哲学的最高成就。它探究的是宇宙本源,因此一上来视野就很开阔,不局限于人类社会那点事。它首次提出了阴阳的概念,深刻地指出自然世界运行的规律完全不受人类干扰,人类只能顺应这个规律去生存。天地之间,人和草木是一样的,没有分别。

但是孔子不这么想。孔子曾经向老子问礼,老子回复的是自然之道。孔子当时并没有领会。因为当时礼崩乐坏,诸侯国相互攻打,纷纷不把周天子当回事,而以能称霸为荣。许多国家都出现了政变,要么是公子杀了老爹篡夺爵位,要么是弟弟杀了哥哥篡夺爵位。反正不是父子相杀,就是兄弟相残。孔子看到这种乱象非常痛心,他想让社会重回以前那个文明有礼的时代,所以号召人们“克己复礼”,大家都管理好自己的欲望,各安其位,各司其职,天下就太平了。

孔子的想法是好的,但他失败了。在他风尘仆仆周游列国十几年后,没有国君愿意真心听取他,实行他的主张。于是孔子只好回到故国。晚年的孔子开始读《易》,学习变化的规律。他读得非常投入,以至于把竹简上的牛皮绳都弄断了三次。由此产生了一个成语叫“韦编三绝”。

读完《易》的孔子,有一天突然大发感叹:

假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如果上天给我几年时间,让我在五十岁的时候就把《易》读完,那我也不至于犯这么大过错了。

孔子的这番感叹是有所指的,指的就是他的周游列国。晚年的他,认识到自己周游列国,其实是在逆天而行。周室衰微,是天运如此,并非人力可以扭转,他折腾了十几年,其实是白白浪费青春,什么作用都没起到,白惹人笑。

不知命,无以为君子。

于是孔子开始给《易》做传,把《易》的每一卦都进行了详细的解读,辅助后人理解周易,统称为《十翼》。翼是翅膀,也就是辅助的意思。在这些解读里,孔子仍然表现出了他作为一个实干家的倾向,书里到处有强调人为的金句。比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是教人要自强、修德的。比如: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这是教人行善的。

孔子一生都在教人如何做一个君子,为此他提出了君子五条行为准则:仁义礼智信。

孔子去世后,他的门人开始整理他的生前言论和著述。因为他对周易的看重,后世儒家把《周易》尊为群经之首,更名为《易经》。

在老子、孔子之后,研究《易经》的学者分为三派,一派是道家易,偏向于自然的,一派是儒家易,偏向于人类的,还有一派就是占卜易,就是单纯研究算卦技术的。这三派开始开枝散叶。

一般来说,三家都要学习,才算全面。易理和技术都要掌握,才能真正深刻地理解其中的玄机。单纯地讨论易理,会显得空泛,也少了很多乐趣。单纯地研究技术,会不明就里,缺乏对事物变化的深刻理解,水平也不会提升。

战国时期,已经有大量的星象学家,开始利用星辰的变化进行占卜,这叫行星占。他们用孔子“在天成象,在地成形”的理论,把天上的星星与地上的区域进行一一对应,通过观察天象的变化,来预测地上将要发生的事,屡有奇验。这种实验和研究,进一步证明了星辰与地球上人类的命运息息相关,而非细若游丝。

当时诸子百家里有一家叫阴阳家, 阴阳家的一位代表人物叫邹衍,此人首次提出木火土金水五行概念,把世间一切事物都用这五种“元素”概括起来。邹衍是一位观星象的高手,他的言论基本都跟天象有关,因此当时在齐国的稷下学宫里,备受称颂。人们说他谈的都是天事,所以叫他“谈天衍”。

在两千年前这个乱世里,传统五术“山医命相卜”已经出现了四个,山是堪舆风水,医是中医,相是看相,卜是占卦,这四家都有大量的研究人员,只有算命的还未出现。

秦汉时期,对易经的研究和各种术数的发展都在进行。秦末汉初出现了一位女相士许负,她水平非常高,史书记载了她很多次神奇的预测,因为看相看得准,她还被刘邦封侯。这是整个历史上术士所获得的最高世俗成就。

三国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术士是管辂。管辂是卜卦观相的大师,他有许多神奇的卜卦和看相经历,其准如神。我就不再一一列举了,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搜一下。

两晋时期,术士里最出名的是郭璞。此人精通天文历法,对易经研究很深,所撰写的《葬经》,是风水学里重要的典籍。郭璞准确地通过卦象预测他会死在山南岗的两棵柏树之下,并且知道是名字里有“山宗”的人害的他。后来知道这个人姓崇。

到了唐朝,李虚中的出现,填补了“五术”里算命的空白。

李虚中自幼喜欢五行书,又喜欢看天象,他在中进士之后,偶然间突发奇想,把甲子历法这个时间系统,直接套在人身上,以此来推测同朝官员的运势。结果准确度很高。按照韩愈的说法,是“百不失一”。

李虚中的算命法叫“禄命法”, 是以年命为主,纳音论命,兼看神煞。这种方法如今为盲派所沿用。年命就是太岁,是年支,年支对应的纳音,若是大林木,那你就是木命,若是海中金,那你就是金命。然后在这个基础上,用纳音进行推算。

唐末五代时期,出现了八字学说的另一位奠基人,徐子平。徐子平在李虚中的基础上,发展出了“十神”的概念,他是五行论命法,以日元为主,以十神定位日元的社会关系,比如在论六亲关系的时候,以财为父,以印为母,以食神伤官为子女。在论社会关系的时候,以官杀为领导上司,以财星为下属,以食伤为晚辈等。这套新系统,更加合理,也更加缜密,因此在出现之后,很快就取代了李虚中的禄命法,成为后来学者的主要研究对象。

子平八字是以五行论命的,因此它所说的金命,指日元庚辛金,而不是盲派说的海中金之类。两个派别的太极中心点不一样。

徐子平之后的命理家,都是在他所营造的命理大厦上添砖加瓦,而没有改变结构,因此无论是《三命通会》,还是《子平真诠》和《滴天髓》,所讨论的都是技法,而不是原理。因此八字命理学自从徐子平之后,就没有真正的进步。越往后的学者贡献越小,如民国时期韦千里等人,其实只是多贡献了一些断命的案例而已。

现在有些人只是看的命例多了,有了一些心得,就开宗立派起来,这是不恰当的。

对于五行命理原理上的探索,古人限于观测工具的落后,不能更进一步。比如干支历法里,是以木星的公转周期为十二地支的基准,但是木星公转周期是11.86年,约等于12年。古人为了解决这个误差,假想出一个理想天体,就是岁星,在这个系统里,岁星等于木星,公转周期就是完整的12年。但在实际中,这个误差会越来越大,如何用现代科学手段,校正这个误差带来的命理测算误差,目前还没有人去做。

命理中其他术数还有很多,比如占卜用的大六壬,六爻,奇门遁甲,梅花易数,还有和八字同工的紫薇斗数等,各有来头,限于篇幅,我就不一一介绍了。

003bc5f5d837322

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小小的时间颗粒,在降生的时候受到最近的几个星球的引力影响。这个引力是如此之大,导致我们只能被动运转,如同线路固定的公交车司机,看起来很自由,但不能开到别的道路上。在古人天人合一的观念指导下,八字这个粗略的时间系统,给我们指明了前路的方向,但要想知道的更多更详细,就必须使用科技,找到更多的参数,如纬度,出生时的地理方位等。

在这些问题解决之前,命理界是不会有真正的大师出现的。

在残酷的宇宙法则之下,文明的唯一意义就是生存下去。如果人类没有智慧和自觉,跟其他动物无异,那么就少了很多痛苦,只需要在吃喝拉撒睡的过程中,被自然界优胜劣汰。生不知何以生,死不知何以死。 但既然已经觉醒,生了智慧,反抗便成了唯一的出路。

宿命论是我们观察这个世界的一个角度,是一个上帝视角,它要求你跳出来,像看一棵草的生死荣枯一样去看待自己的命运。因为只有客观,才接近真理,只有相信它的存在,才有改变它的可能。

真的猛士,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鲁迅。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