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国学经典要置于当下语境,不要以古释古,也不要六经注我。不研究并体察当下,国学也就会如浮萍一般,不接地气。不食人间烟火,不知世间冷暖,国学经典的诠释就很难做到有的放矢,反而容易对牛弹琴。为此,我们建议如下:一、坚持字本位研读和解读,国学经典最初都是用古文字记录,古文字是表意文字,据形索义,因声求义,声训探源,都是对经典的正本清源,不通小学(文字音韵训诂),难治经典。当然也不要望文生训,胡编乱造,要在经典语境中求证。对于国学经典的解读应是基于古文字的本源性解读,这是经典的真实语境,而基于简化字的解读则是现代语境的解读,它是对本源语境的改造或破坏,实际上这也不是“六经注我”的模式。比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个学字它是有手势的,不是单纯的语言学习,而习字则是从鹰乃飞翔联想到人的技能实践,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复习。之,一般理解为代词,但从甲骨文看,它表达行走的意思,所以学而时习之,它不是现代语境中的书本学习和复习,而是模仿和操练,造字之初,那有书本可教?不过是生活技能的训练而已。到了孔子时代,也很少背书,而是躬行实践,所以这个文字本源性的解读,才更接近原始语境。二、调查研究当下,要真正了解当下的需求,不同人群,其需求也不同,要因材施教,老人关注养生,家长关注孩子,机关关注管理,学校关注教育,监狱关注改造,企业关注效益,既要有教无类,又要分层解读。三、国学经典要与当下学科融合,当下学科比较精细,国学也博大精深,为了适应当下,国学可以对接不同学科,比如心理学,管理学,哲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民俗学,社会学,经济学等,这个融合是让国学如虎添翼,与时俱进,而不是把国学改造得面目全非。四、国学经典解读要生活化、情景化、叙事化,趣味化,国学经典来自生活,解读就要回归生活,回归实践,像《论语》本身就是实践的哲学,完全可以再现当时情景,现身说法,体悟真实,在讲述故事的场景中,传播经典义理,轻松有趣,幽默益智。五、要做到儒家的有问必答、不愤不启、不悱不发,道家的答非所问、逆向思维、阴阳一体和佛家的问既是答,自得圆满。总之要渐修顿悟,切己体察,躬行实践,自觉觉他。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