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60351493-ASP6NNLL5Z3HVTRW_

几个朋友小叙,大家谈起孝顺的事。我给在座的讲了个关于孝顺的故事。说我国历史上记载了许多关于孝顺的故事,描写得相当地惨烈。《二十四孝》妇孺皆知,我就不说了。说个《资治通鉴》记载的孝顺故事:南梁帝国立法院主任殷不害,原定在别的地方督战,江陵沦陷,亲娘失踪,当时气候严寒,冰霜交加,冻死的人填满壕沟,殷不害一面哭一面找亲娘尸体,走遍每个角落,见到沟里死人,一定跳下去捧头细看,全身又冻又湿,汤水也不入口,哭号之声,始终不停。七日之久,才总算找到。

三天汤水不入口就四肢无力,五天汤水不入口一定仆到。七天哭号不绝,使人怀疑它的真实。我曾经有过一天一夜没喝水,转天大便就干燥了,差点没住院。

宋朝有一个远近闻名的大孝子,是个读书人。刚刚考取功名,不幸老母去世。孝子守孝三十多年,最后骨瘦如柴,无法站立。被乡亲们从山上抬下来后,不久死去。此人却被后来的儒家大儒们推荐为“中国最孝顺的好儿子”。可笑!更可悲!孝行是一种美德,可是,我国历史上,美德带给人的,常常不是愉悦,而是痛苦。

历史上很多的孝顺故事都不太真实,有些甚至比较荒诞和愚昧。包括《二十四孝》里的故事。丧葬文化是儒家最推崇的。古时,三年之丧几乎成了检验儿女孝不孝的唯一标准。几千年下来,不但没有简化,反而越演越烈。

从抖音上看到河南一农村给老人办丧事,结果发生殴打事件。原因是村里有规矩凡八十岁以上的老人去世都叫“喜丧”,必须大办。邀请乐队、办流水席、搭台唱戏一样也不能少。据说是乐队放错了歌,《今天是个好日子》唱到一半,家属就急眼了。从视频画面上看老人的丧事场面相当地壮观,也不知道老人在世时,他的子女对他咋样。总之,现在的丧事已经变成了别人一场热闹的聚会。

我们的丧葬文化很大程度上滋养了活着不孝死了厚葬这种怪现象。生前行孝比起死后立碑要强得多。孝顺是一种修行,也是个人的事。不要把自己行孝的方式作为标准答案,不要乱加指责他人。任何事情都要因人而异,因事而论。更不要被一些世俗上的各种“讲究”所困惑,有些“讲究”只是披着“孝”的外衣而已,其实“孝”里藏着“一把能杀人的软刀”。

不管怎么说,趁着父母还在,抽点时间,常回家看看。

对于我们的父母来说,陪伴是最好的孝顺。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