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家有喜,大宴宾客,分享喜悦,接受祝福;族人各安其位、同心办席;宾客携礼而来,尽兴而去——这是一场酒席最理想的状态。
哪家办的酒席能得如此,自会成为村里的一桩美谈。
我们这里的酒席,一般是第一天中午齐客,第三天中午吃完正餐后散客。
以前,散客也是有规矩的,不同类型的喜宴,给客人回的礼也各不相同。
如今,散客的礼节早已简化。回礼都折算成了现金,一人派一个红包,省心省事。
但对于回礼而言,就只剩下“回”,而没有“礼”了。
(二)大块吃肉
如果酒席过后,菜还剩得多,散客的当晚,东家就会安排厨房把菜热一下,召集同村被请的家庭再吃一顿。
我们还小的时候,物质条件差,大家平时难得吃上一顿肉,酒席无疑是难得的大快朵颐机会。
因而,酒席上的菜都吃得比较干净。
特别是我们这些半大小子,看到肉都像饿狼一样,两眼放光,蠢蠢欲动。
菜一上桌,众人的筷子便一拥而上,不一会儿,菜碗里就只剩下汤水了。
此时,如果有大人同桌,一定会尽力阻止我们这种行为。
在众多宾客面前,这么个吃相,实在太过失礼。
当然,大人们也难有大块吃肉的机会,对吃肉有同样的渴求。
他们只是吃得矜持一些,但桌上的菜最后也会一扫而空。
后来,生活条件好了,家家户户基本上都餐餐有肉,实现了吃肉自由。
当吃肉不再是普遍的渴望和“信仰”,那种上一碗光一碗的“盛况”就再难见到了。
(三)富足以后
生活越富足,人们就越是在意面子。
为了体现大方,酒席的菜都会搞得很丰盛,12碗菜慢慢变成16碗、18碗。
大方过头,就是浪费。
原来办酒席,菜怎么安排,主要是听掌勺大厨的,现在是听东家的。
掌勺大厨追求恰到好处,东家追求名声好听。
东家哪怕是财力一般,在虚荣心的怂恿下,也要铺张一番。
因而,每次酒席结束后,都会剩下大盆大盆的菜,东家当然消化不完。
以前,各家还愿意带回去吃。
现在,人们已不缺肉吃,卫生意识也更强,酒席的剩菜渐渐无人问津,加上现在家禽家畜也少有人养,大量的剩菜最终只能倒掉。
即便如此,浪费的戏码,仍在农村的酒席不断上演。
(四)酒席不散
送完客人后,东家和来帮忙的家庭还有一些收尾的工作要做。
首先是要把所有借来的桌凳清洗一遍。
一场酒席下来,桌凳的角角落落都沾了不少油渍,必须先用热水打湿,洒上洗衣粉,用湿布细细擦拭,再舀热水冲洗几遍,才会干净如初。
清洗好的桌凳,放在通风的地方吹干水,再由村里的孩子们根据桌底下用粉笔写的名字一一送还。
第二天,东家还要再回去,先将祠堂和厨房里里外外打扫一遍,再把厨房的锅具、刀具等等物件一一洗净归位,案板重新放入水池浸泡起来。
最后,把已经风干的碗筷装进箩筐,吊上阁楼,用塑料布盖好——厨房又重新恢复如初。
到这时,这场酒席才算真正结束。
酒宴终会散席,人情流动不止。
也许,就在厨房门上锁的那一刻,另一场酒席,又已经在路上了……
公众号:会心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