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是伴随着人类经济活动的发展而出现的。中国作为为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在钱币形式上有自己的独有特点,与其它地区差异较大。同时,古代中国人还长期使用粮食、布帛等商品作为代用货币。本文简要介绍一些情况。
人类自有经济贸易活动,最初是以物易物,经历了漫长的时期。之后,古代人开始寻找一些常用但较难获得的商品,即一般等价物,作为商品交换的“尺度”,就是原始货币了。这种具有货币属性的普通商品在不同地点、时期是不同的,例如奴隶、牲畜、兽皮、粮食、盐、布帛等。即便到近代,有些具有货币属性的普通商品仍存在。
真正作为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格尺度的“钱币”,在世界范围内出现的时间也就大约5000年。在中国,最早的、小范围使用的货币是“贝壳币”,是一种海生贝壳(带槽齿的齿贝),在商周时期的墓葬中很常见。据记载,贝壳币以“朋”为计算单位,两串十至二十个为一“朋”(即朋字的字源),商王赏赐一次不超过十朋,到周王赏赐一次就有百朋了。
1、世界上金属铸币的出现,是在大约距今3000年前。
一般认为,古代希腊人是世界上第一个广泛使用固定形制金属钱币的族群,以金、银作为铸币的主要材质。在中国,同一时代的春秋时期也出现了金属钱币,但材质主要是铜,这种铸币材质和形制上的独特风格一直延续到清代。此外,考古显示中国商代晚期有铸造的铜制贝壳币,应是从贝壳币演变来的类似金属铸币,它或许可以算是世界上最早的金属铸币,比地中海文明要早几百年!
在春秋时期,最初是由各个小国自行铸造铜制钱币,形制种类繁多,钱币表面都有各种纹饰。在钱币形状上,主要有铲型(称为布币)、刀型、方、圆、椭圆(主要出现在楚国,是方型币的辅币)等五种,其中又以铲型、刀型使用国家最多、最常见。最终,由于圆形的铸币最便于携带和清点,到战国时期逐渐成为普遍式样。后来为串连方便,又在中间打孔,最初是圆孔,后变为方孔。
2、中国特有的黄金、铜钱并用钱币制度在秦代形成。
秦统一中国时,中国古代币制第一次实现了统一。秦国废除异形钱币,统一为圆形、方孔铜钱,规定:黄金为上币,重量为“镒”(二十两);铜钱为下币,重量为半两,也称“半两钱”。在之后的2000多年里,铜钱的大小和纹饰虽有变化,外圆、内方的基本款式一直不变。
汉代沿用秦代币制,用黄金和铜钱。黄金铸成金饼,大的一斤(十六两)、折铜钱1万枚,小的1两、折铜钱625枚。汉代人嫌秦“半两钱”笨重、携带不便,改铸轻钱,汉武帝时禁止民间私铸铜钱、统一钱币重量和样式,减至五铢(24铢为一两)即“五铢钱”、重约3克,它沿用近1000年至隋代。
唐代废除“五铢钱”,铸造新的“开元通宝”、“乾元通宝”铜钱,自此以年号加通宝(元宝、重宝)命名钱币、在政权更迭时制作新钱,即成为惯例。唐代铜钱的重量、样式与汉代铜钱相差不大,1枚铜钱为十分之一两(重约4克),“钱”也成为计重单位(10钱为1两),废除了秦汉时期的1两24铢。
此外,古代中国人为了方便携带,用绳索将铜钱串起,到魏晋南北朝时期,一枚小铜钱称“一文”,并常以1000个铜钱串在一起称“一贯”(贯即栓铜钱的绳索)、“一串”。宋代时随着商品经济的大发展,铸造铜钱的数量非常巨大,已是唐代的二十倍了,还出现了铁钱。
3、中国长期存在的各种替代钱币的商品。
自秦代到唐宋时期铜钱虽变小、变轻了,但一枚也有3至4克,1000个为一串就有3公斤重!古代一串钱的购买力在各个时期虽有不同,差不多相当于当代的几百元钱。即便是古代人花钱机会少,要常将几公斤重的钱币放在身上,还是很不方便、不安全的。这是一个常识:中国古代的普遍老百姓其实很少使用铜钱,金银等贵金属就更稀罕了。在古代中国自己自足的农耕社会,老百姓更多是以物易物,或是使用代用商品。
使用的代用商品主要是粮食、布匹、丝织品。它们都是生活必需品,价格标准较清晰,尤其是布帛,不会霉烂、非常轻便,更容易被老百姓接受代做货币。直到明代,中国官员工资都是以粮食为计算单位,或粮食与货币并行的。宋代时,正一品官月禄米150石、俸钱12万文,每年绫20匹、罗1匹、棉花50两;明代时,官员收入很低,正一品官月薪是87石粮、七品官月薪7.5石粮。
4、金、银贵金属钱币在中国的流通。
自秦代之后中国都是以黄金为“上币”。黄金体积小、价值高、数量稀少,市面上很少见,一般只有少数王公贵族才有黄金钱币。而以白银为流通货币,在中国出现较晚,到宋代才普遍采用。一般认为,古代中国人使用白银的习惯是从北方游牧民族传入的,到元代才正式实行了“银本位”制度。尤其是随着宋元时期中国海外贸易大发展,大量白银流入中国,也确保了白银作为本位钱币的原料供给。
但直到明清时期,中国都并没有银币。白银主要是铸成两端翘起的船形银锭(银元宝),还有银条、码形银锭等。大多数银锭是官制的,大元宝重50两、20两,刻有银匠姓名、铸造地、重量等文字。民间小额交易则主要使用散碎银块,每次使用都需要称重、成色也良莠不齐,总体说使用并不方便。民间为克服碎银的缺限,一是继续使用铜钱为辅币,二是发明了银票。最终,到清代中期才逐步出现标准“银元”。
文章最后再介绍一点小常识:世界货币史上有两个标志性事件都与古代中国有关。
一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一般认为,中国宋、金时期的“交子”是中国、也是世界最早使用的纸币。因铜钱、铁钱携带不便,特别是在四川这样交通不便利的地区,宋代时买1匹蜀锦需要上百斤铁钱。于是,宋代初期四川商人发行纸质交子,代替铜钱流通,面额1至10贯(不同时期有变化)。交子兑换时每贯须扣除30文钱做费用,这一点也像现代银行的支票,不过交子在功能上更能体现纸币的特征。
二是世界上最早有记载的通货膨胀。传说蒙古人征战世界,会给立功者发“木牌”,一块木牌能领一定数量的羊。后来这种立功木牌越发越多、没有足够的羊,木牌实际能领到的羊就越来越少,最后连一头都不到了!这真是典型的通货膨胀案例。实际情况是,南宋、金、元、明时期都曾出现恶性通货膨胀,那时纸币刚出现,统治者无法驾驭、过度增发,丝绸、白银等准备金不足,导致国家通货膨胀、信誉破产、政权颠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