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试图还原古典当中一些基本的观念,诸如“兵”,“仁”,“礼”,“道”,“法”,“兼爱”,“非命”,“非攻”,以及建构这些观念的基石,流变和神隐在历史文化里面的观念的大厦,以此来探求古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阐旧邦以辅新命。
仅仅有观念的尺度还是不够,要想进一步探求,还涉及到地缘格局,官制流变,人口以及社会经济结构等物理实体的变迁,这些物理实体又会要求我们反过来思量观念的价值以及意义,而催动社会经济文化变迁的,无非是这些东西。
我们的立意,在变化的世界中,寻找那些不变的因果关系,在不变的因果关系中,观察变化的世界。
我们有一个古典重建计划,就是挑选古中国几部经典进行拆解以及注释,这个工作其实已经在进行中,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比如说,我们认为,论语里面的“使民以时”其中的“使”其实是“授”字;“一以贯之”的读法为“爻(一)以惯之”。
目前确定的面壁者计划所要拆解的经典主要包括:《周易》,《孙子》,《老子》,《论语》。虽然只有四部书,但是工作量还是非常大的。
《周易》深刻的塑造着古中国的文化结构。
一些基本的文化观念都是从《周易》里面衍生出来的,它又是如此明练,仅仅通过一个符号就建构起来如此庞大的世界观。
大多数人讲周易是从周是什么意思,易是什么意思,易又分为简易,变易,不易,在周易之前还有连山易,归藏易等等诸如此类的。
相信我,这样的讲法会让人从入门到放弃。我们的讲法没有那么多概念,就是一个符号“—”(爻),我们之后就是从这个符号的起源以及背后的时空观念开始说起,将周易贯穿起来。
《孙子》是一部可以与《周易》媲美的军事哲学著作。
孙武先生建构了一个“十万加”的攻守模型来分析“兵”对于战场形势以及社会结构的催动作用并以此提高吴国在战场上面的组织以及预测能力,为春秋时吴国问鼎中原提供了重要的战略保障。我们的拆解就是从这个十万加的战场模型开始的。
《老子》是一部划时代的“人文”著作。
他用“道”的观念将“人”从“天地”的“天文”之中催生了出来,这个过程是痛苦的;从老子开始,人是独立于天地之间而存在的,并以“道”建立了一套区别于“天地”的“富贵祸福荣辱”的分配理论,并为秦一统六国提供了区别于周制“合礼(理)性”的“合法性”论证。
“合法性”背后的假设是“强弱”,自然法对于万物的约束是平等的,比如生老病死,而人文法的立意以及出发点其实是约束强者并保护弱者。
现实当中,由于形势,贫富,资源乃至信息的分布不均匀,人文法的执行有时会出现一定程度上背反(约束弱者,保护强者),这种背发达到一定的程度就会冲击社会结构和秩序,这是需要注意的地方,也是“法”在实践中的软肋。
西方“法”的观念以及实践其实是起源于“商业交易”对于买卖双方的保护,这是一点很大的不同,大家可以注意观察。
《论语》弥补了“法”的软肋,它试图为人类最古老也是最原始的关系-“血缘关系”-存在的价值做出辩护,它认为天地之间不光光有运行不殆的“法”,也有世道人心,人情冷暖,我们拆解论语主要是从这个出发点开始的。
那么阅读这些经典有什么意义呢?
我们试图回答“何以中国”这样一个命题,以及我们是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精神上面的内耗以及内卷,对于一种古老文化的理解,也能够让我们以一种明朗豁达的观念面对缠乱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