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思想流派传承来看,无论后世道家思想走向宗教化,还是沦为思想场地的边缘流派,都无法忽视其在特殊时期所产生的作用。
当追溯道家源头之时,“老子”和庄子及其作品,总是中心议题,关于庄子,或称之为周庄,基本可以确定其人,至于其书也可以大致判断成书,附会之流变与真伪。
关于“老子”,无论其人,还是其书,都是很难考证与复原的。其中难点,不仅在于其相关记载极少,还在于“老子”之人生活动几乎没有记载。
关于“老子”其人,最常见的记载,便是司马迁的《老子韩非列传》,就其文本自身,关于“老子”便有三个身份。近人关于“老子”一人,无论何种考证,说法各异。
总体而言,关于“老子”一人至少有这样几种说法:
一,认为“老子”比孔子年长,至于年长多少。无法确认,但可以判断这位“老子”在春秋晚期与孔子有过交集,至于其身份,应该是周人的某个世家之官。
二,认为“老子”为李耳,这位“老子”是楚人,准确讲是楚灭陈后的楚国人,这位“老子”或是李耳,原来祖上与宋国、陈国有过很深的渊源,后来入周,再后来西向秦。
三,这位“老子”便完全是楚国境内某地的隐士,根据零星记载,这位“老子”活动于江淮一带,经常出游。
根据以上三种说法,我们可以结合具体的历史情况,看到三个“老子”的人生。
首先,第一位“老子”应该是周王室亲族体系中的臣子,而且还颇有世家士官传统,周人比商人更注重“人”,记录“人”事远比信仰神灵更重要,而这位“老子”则是周人的“史”官,当然,这位老子并不是一直在周的都城,根据周人史官传统,这位老子还需去诸侯国进行“交流”。
其次,第二位“老子”却为陈国或宋国的世族后代。有记载表明,这位“老子”及李耳很可能是因为政治斗争而流落于江淮一带,这位李耳按照流亡历程而言,不可能就就职于周的王官体系,如果按照宗法制与士官制之推测,李耳能就取于周的史官,那么最合理解释便是老这个家族一直负责周人的文字礼仪的事物,李耳这一支也是老这个家族一支经过变迁到了陈,宋之国。
最后,第三位“老子”如同众多“隐”者一样,或如后来庄周,游走之地众多,而一生无过多的政治经历,纵然有诸子那般传授弟子,但并不会像孔子那般弟子众多。
关于“老子”之人,有这三种推测,那关于老子书呢?《老子》书流传至今的便是《老子》也被称为《道德经》,单就文本在汉初与唐初有过两次重大变迁,如今出土帛书与竹简来看,该书诞生于战国中早期。
《老子》一书的形成,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老子》一书,一定不是一人所住著,至少最开始形成的,《老子》不是一人所著。
关于《老子》成书的推测如下:
第一,《老子》一书的形成可能和诸子成书一样,即师徒类型成书,即老子述而弟子记,或老子著书弟子补记,还或完全弟子成书。
第二,考虑到“老子”其人,《老子》书可能是家族成书。这种形式,主要便是因为“老”这个家族一直为周人王官中的一族,家族中人,代际成书。
第三,《老子》一书便是学派成书,这也是可能性最大的一种,无论“老子”何种身份,最开始的那一学派创始人,先流传核心思想,后来无论家族中人还是弟子等人,逐渐阐发要义或者进一步发展,经过时代迁移而成书。
“老子”之人与《老子》一书并不一定是同一时间出现,最有可能便是“老子”之人在先,《老子》之书在后,在两千多年之后,“老子”与《老子》俨然已经成为我们文明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真实情况,或许能有大白天下的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