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咱们聊聊命理,聊聊生活。

古籍《五言独步》里面有句话:有病方为贵,无伤不是奇,格中如去病,财禄两相随。

 

这是讲命理结构的几句话。

意思是说,一个人命理结构如果有天然的缺陷,而且还能活下来,一旦这个缺陷填补上时,那就会飞黄腾达。

这是一个层面的解释,还有一个层面的解释:那就是一个人的总能量守恒,有所短,必有所长。

求生存,那就补所短。

求发展,那就用所长。

我更喜欢后面这个理论来处理生活。

因为这个长与短,往往就是一个类像的不同层面而已。

接受了一个层面的短,挖掘另一个层面的长处,那就可以了。

拿我自己来说,脾虚。

忧思伤脾,我搭配这个脾虚的病,那就拥有着忧思的特性。

我应该怎么办呢?

一味补脾吗?

做了这一步,身体就会健康一些。

如果不这样做,我重点挖掘忧思,让这个忧思最大化的拓展空间,释放忧思最大的能量,那是不是更利于我的发展呢?

我的经历告诉我,求健康那就补脾但不得,求发展伤脾但得思路……

生命这东西很有意思,给我一个脾虚的身体,也给我一个忧思的习惯。

身体是一个层面,忧思又是一个层面,虽然层面不同,但此消彼长。

我很喜欢“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我觉得,这就是人生的价值,我觉得忧思给我带来的悲壮感、通畅感,远大于生理的健康。

于是我就乐在伤脾了。

用爱因斯坦的质能转化原理讲,那就是牺牲脾的健康,置换忧思的效能。

前天,一个客户很焦虑,因为孩子检查身体,不是太好,她问我,孩子以后怎么办?

我说,有所短,必有所长。

就好比一个人爱幻想,如果把幻想转化为艺术想象力,这就是天才。

身体上的不足,必然会激活脑子的某个中枢,产生强大的动力。这时候,就需要观察,进行一些扬长避短的安排了。

很多人的思维,停留在生存阶段,满脑子想的都是如何活着,而不思考为什么活着……

如果一个人只为活着而活着,那他看到的都是自身缺陷。

如果一个人为了某种价值而活着,这时候,磨练就是通往价值的必经之路。

我家两个孩子,老大聪明爱思考爱学习,但生活能力不强;老二不爱学习,但暖男一枚有感恩心会照顾人。

如果用生存视角看,老大太自私,生活习惯差,老二学习不行,前途堪忧。

如果用发展视角看,老大可以走学习这条路,老二可以跟着我走享受生活这条路。

一条路悲,一条路喜。

1650542991-deer-ga67b9273b_640

以前我想,孔子说的“四十不惑”,什么是惑呢?

后来从论语中找这个解释。

发现了两条:

第一条,你喜欢一个人时,希望这个人长命百岁;你讨厌他时,恨不得立马让他死,在同一个人身上,呈现两种极端态度,这就叫“惑”。

第二条,你生气的时候,想不到别人对你的好,想不到你和这个人的关系,任性发怒,解气再说,这也叫“惑”。

所谓的“四十不惑”就是再也别干这种感情用事的事情了。

离开了感情用事,我们就要正面所谓的“缺陷”,正面所谓的“优势”,知道自己活在哪个层次里,在这个利于自己发挥的层次中,去追求探索自己的价值,那就ok了。

有病方为贵,无伤不是奇。

这句话以前我不是太喜欢,后来悟到第二个层面时,感觉它不那么讨厌了,反而有些喜欢它了。

因为与生俱来的东西,很难根除,但能好好驾驭。

那就好好驾驭吧,用好的一面。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