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是人类积累文明和文化、传播思想和知识的最重要工具。在生产力落后的古代,书籍数量很少,有些著作自诞生起就是孤本,一旦被毁或遭到删改,其记录的文明信息、所传播的思想和知识就会彻底消失,非常遗憾!

zhongguofenshushijian33367

书是装订成册的著作,是人类积累文明和文化、传播思想和知识的最重要工具。但在生产力落后的古代,书籍的材料昂贵(如中国的简策和丝织品)、需抄写、数量少、不易保存,很多著作自诞生起就是孤本,一旦损毁或被删改,其记录的文明信息、传播的思想知识便彻底消失,确是一件憾事!

尤其是中国古代,自然灾害、战争频发,统一王朝周期性更迭,有很多大规模的毁书、删书事件,造成大量有关中华文明的记录信息遗失,给文明传承造成巨大且无法弥补的损失,大家最熟悉的就是“秦始皇焚书坑儒”了。下面简单说说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几起毁书、删书事件。

1、先秦时期的典型毁书、删书事件。

一是中国最早的教育家孔子,西汉时期的历史记录说他曾删繁就简编著《春秋》,更删除十之八九的内容编辑了305篇的《诗经》,这项工作在今天看来就是“选注”。由于他是有影响力的导师,他整理的历史、诗歌被广泛传抄而保留下来,被他删除的内容很多便散佚了。后世学者曾努力搜集,发现了《诗经》中未出现、时代大致相当的100多首诗歌诗句。当然,造成这个遗憾不能苛责孔子。

zhongguofenshushijian33368

二是中国最早的毁书记载是春秋后期“王子朝之乱”。这是《左传》中记录的周王室嫡、庶子争夺王位的故事,不过是中国历史中寻常的战乱,但其中提到了毁书:争夺皇位的王子朝因晋国干涉而落败,从都城携周王室所藏典籍逃奔楚国。八年后周王指使吴国攻入楚国国都、杀王子朝,这些典籍不知所终。连同此前西东周更迭的战乱,周王室所藏周代前的重要著作遗失殆尽,包括传说中的“三坟、五典、八索、九丘”。

2、秦统一六国战争、秦始皇焚书坑儒。

其实,在秦统一列国的战争中各国王室所藏典籍已有很多损毁,随之产生的便是各国文明、文化部分失落,这在中华民族的统一进程中也是没有办法的事。还有,秦始皇所焚的书主要是儒家经典《尚书》、《诗经》等,其他很多典籍应是被皇家收藏起来、真正的损毁发生在秦末战乱之中。

zhongguofenshushijian33361

但不论如何,“焚书坑儒”还是极大损毁了秦代之前存世的书籍著作。《史记》记录了秦国丞相李斯的主张(秦始皇应采纳了):除秦国史书《秦纪》、医药、卜筮、农家著作外,其他书籍一律限期交官府销毁!尤其要销毁《尚书》、《诗经》等儒家经典,谈论它们的儒生也要被处死、株连族人。

因此,秦末浩劫中损失的书籍尤以儒家著作为多,如《诗经》、《尚书》、《仪礼》、《乐经》、《周易》、《春秋》等儒学“六经”,民间已完全消失。汉代初期是一些尚存老儒生凭记忆、口头传经,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时这些著作才被重新整理出来(也包括道家等其他诸子著作),因个人记忆存在出入,每种著作都有几家说法、几个学术流派。而《乐经》更是彻底消失了(多数学者的看法),儒家于是只有“五经”!

3、隋代牛弘称“五厄”及后人称“十厄”的毁书事件。

zhongguofenshushijian33366

中国在经历了汉末三国、魏晋南北朝长达400多年的大分裂时代后,隋文帝时期战乱稍定(南方尚未统一),名臣牛弘有感于国家藏书太少、仅约15000卷,便上《请开献书之路表》,建议号召民间献书、大力征集各类失落的典籍。这个建议对后世思想观念的影响确实很大!牛弘在这篇著名文章中提到历史上五次重大毁书事件即“五厄”。此后明代学者胡应麟,曾新添隋代之后的五次重大毁书事件凑成“十厄”。“十厄”首当其冲就是“焚书坑儒”,其后九厄事件:

一是西汉末年“王莽之乱”,王莽失败、长安城毁于战乱时,西汉200年重新收集、存于皇室的典籍也都毁于战火,据牛弘估计约34000卷。现在看数量不大,但当时的书籍极其珍贵、很多都是孤本,以后再没有重现的可能了!

二是东汉末年“董卓移都”,造成洛阳、长安先后遭受毁灭性损失,东汉皇室的藏书自然难逃浩劫,虽没有记载损失多少,但可以肯定也是所剩无几。

zhongguofenshushijian33369

三是西晋“惠怀之乱”即八王之乱、永嘉之乱,本来曹魏至晋朝皇室收集新增了很多藏书,但在旷日持久的战乱中再次大量损失,到南方东晋皇室的藏书所剩已不及十分之一。

四是南北朝“侯景之乱”,南朝梁代的梁武帝好藏书,承袭东晋、努力收集,藏书已达14万卷,因部下将领侯景发动叛乱、江南社会经济遭到毁灭性破坏,其所藏书籍损失殆尽。此后到南北朝末期,不论是北方周和齐,还是南方梁和陈,皇室所藏图书都只有几千卷的水平了!

五是隋代“隋末之乱”,隋皇室藏书在牛弘的努力下本已大量增加,但在隋末战乱中再一次损失殆尽。

六是唐代“安史之乱”,造成长安、洛阳两都尽毁,唐皇室藏书在武则天时统计约52000卷,自然损失殆尽。

七是唐末“黄巢起义”,都城长安再度被毁,此时唐皇室重新收集的藏书约57000卷全部损失、“尺简不存”。

八是北宋“靖康之难”,都城开封被金人所毁,不仅是皇室藏书,还有大量冠服、礼器、珍宝等都损失殆尽。

九是金、宋时期“蒙元南下”,期间不论是北方的金、还是南宋,官方和民间的藏书自然是难逃浩劫了。

zhongguofenshushijian33364

应该说,随着造纸术的成熟,以及唐末至宋代雕版印刷术的发展,书籍制作成本大为下降、可以批量“复制”、在官方和民间广为流传,重要典籍已不大会成为孤本,即便在战乱中损失了大量图书,也不会造成重要典籍失传,遗憾小了很多!但仍有大规模毁书、删书事件发生,这需要官方、统治者主导进行,典型就是清代乾隆皇帝编修《四库全书》了。

4、清代修《四库全书》过程中的毁书、删书。

清代乾隆时期编撰《四库全书》,前后耗时20年,参与者360多人、抄写者3800多人,收录3462种图书、79338卷、约八亿字,分36000余册。这确是值得称颂的文化传承工程,很多参与者收集整理图书也是耗尽心力,不再赘述了。

但这项浩大工程也包藏着满清统治者的野心:就是要抹除不利于自己统治的文明信息。因此,从最初的图书征集工作开始,便展开了对图书内容的大清查,大量不利于统治的图书列为被禁书、销毁,其中就有很多孤本、永远无法再现了!据统计,整个清代确定的禁书有三千多种、七万余卷,刚好与《四库全书》规模相当,真是莫大的讽刺。

zhongguofenshushijian33365

更为严重的还是在编修过程中的删改行为,当时称为“抽毁”,就是将重要典籍中的“敏感”部分抹除或抽出销毁,让后世读者永远也不能知道古籍原貌!即便万幸我们还能在民间找到原版古书,普通读者也不大会注意其中差别、仍以官修版本为准!正如鲁迅所说:“最阴险的是删改了古书的内容。乾隆朝的纂修《四库全书》,是许多人颂为一代之盛业的,但他们却不但捣乱了古书的格式,还修改了古人的文章;不但藏之内廷,还颁之文风较盛之处,使天下士子阅读,永不会觉得我们中国的作者里面,也曾经有过很有些骨气的人。”

自清代晚期之后,各种书籍大量流传于世,再想封禁、销毁、删改一种图书几乎不可能了。不过,那些官方、民间收藏的古籍、善本,如遇到战乱还会出现较大规模损毁,有些损失也是无法弥补。如太平天国运动,毁掉了南方保存的三套《四库全书》、江浙书香之地民间藏书损失尤巨;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日军进攻上海、飞机轰炸商务印书馆、46万余册图书化为灰烬,包括珍本古籍7万册、地方志2.6万册;还有50多年前的一场浩劫,也有无法统计的珍本古籍蒙难。

zhongguofenshushijian33362

最后补充一点:上面提到都是大规模的毁书、删书,而在生产力落后的古代,很多学者、文人的个别著作在未流传或仅在小范围流传之时,就已散落、遗失,这种情况更普遍、更令人遗憾。特别是在印刷术成熟之前、宋代之前,散佚的情况尤为严重。例如,中国最早的图书分类目录汉代《艺文志》记载有596家、13269卷书目,现代能看到的大约只有30%了,其中还有很多是后人附会古人的伪作,大量典籍其实早已失传,仅有作者和少数人看到过、仅有只言片语的思想流传到今天。当然,也有些著作名称或许只是传说而已。

zhongguofenshushijian33363

还有文人手稿、少量传抄的作品集,散佚就更严重了。单说唐诗,《全唐诗》收录不过五万首左右,这已很不容易了,全是仰仗唐代经济繁荣、生产力进步,造纸术已普及、印刷术也已出现。即便如此,也有很多诗人的作品集散佚,如李白去世前曾整理毕生文稿、重托族叔李阳冰编辑成集、李阳冰未负所托整理《草堂集》十卷,但失传了(估计只抄录极少份);李商隐生前曾自编诗文集四十卷,应该也未印刷成书,因此在200多年后的宋代就已散佚,他的诗是多年后人们陆续一点点搜求到的。诸如此类,着实令人遗憾!

总之,我们看到中国历史上很多重要典籍被损毁、删改以及散佚,使中华文明大量伟大的思想和信息消失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确实非常遗憾,也值得后人反思!

公众号:苗青滨海新区财经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