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生卒年月,现在庄学界相对比较一致的看法,大致定为前369-前286年,属于战国中期。

【注:春秋与战国的时间分界线有不同说法,比较赞同前453年韩赵魏三家分晋为战国起点;前221年秦一统华夏为战国终点。】

对此,我没有异见,下面主要是把学者们为什么考证出这个结果,介绍如下:

1、关于庄子出生年

最基本的依据是《史记•老庄申韩列传》中的以下三条证据:

庄子与魏惠王(前369-前319年在位),和齐宣王(前350-前301年在位)同时;楚威王(前340-前329年在位)又曾经礼聘庄子,被拒绝。

这三条依据之所以比较可信,

第一是基于司马公的史学态度还是比较严谨的,比如对《道德经》作者存疑,就把三种传说都记录下来;而对于墨子这么著名的人物,由于没有可考史料,就干脆不给立传。

相信他当年掌握的庄子史料远比我们今天看到的为多,已经做了尽可能严格取舍了。

第二,《庄子》书的庄子踪迹,也和司马迁的三条依据大差不差。

那么,根据司马迁提供的前两条记载,我们知道庄子大概活动于前369-前301年间的69年当中。至于其生卒年月,因为其早年必寂寂无名,以及晚年或以退出活动,也可能超出这个时间段之外。所以,这两条只能给出一个庄子大概的活动时间段。

能不能更精确点呢?

根据第三条记载,由于楚威王在位时间是前340-前329年,学者们由此推断,庄子能被楚王礼聘,则至少也得大约30岁以上吧。

那么,如果楚威王末年(前329年)才礼聘庄子,而庄子此时只有30岁,则是前359年出生。但以庄子这种隐士型学者,创出名头,被楚王礼聘,则年龄越大越可能;而且,说庄子刚三十岁、刚有机会出头,楚威王当年就死了,这种可能性,理论上有,但是概率似乎太小。考虑以上两个因素,干脆把庄子出生时间再提前十年到前369年,则可信度就更高了。

实际上,将庄子生年再提前十年到前379年,理论上也是可能的,但是和后面的一些事情就对不大上了。所以,我也赞同把庄子出生年月定在,(约)前369年。

2、庄子去世年。

学者们所依据的是另外两个史料线索:

(1)惠施去世时间。

惠施是庄子最重要的辩友,而且在《庄子•徐无鬼》中有记载,惠施去世以后,庄子还经过他的墓地,表示惺惺相惜。足证庄子必死于惠施后。

那么,惠施是哪一年去世的呢?

钱穆在《先秦诸子系年》的论证是,惠施长期在魏国当宰相,辅佐过魏惠王(前369-前319)和继任者魏襄王(前319-前296)。在《战国策》中,有关惠施的记载很多,直到前314年,惠施还受魏王使命出使赵国,此后再不见记载。则惠施当死于前314年以后,则庄子也肯定死于这一年以后。

以后到哪一年呢?

(2)宋康王(也即宋偃王)在位时间。

庄子(至少是晚年)长期活动据点在宋国,《庄子》全书中对当时的宋康王有数条记载,宋康王在位时间为前318-前286年。

宋康王穷兵黩武,东征西讨,宋国一度像吹气球一样膨胀,又对内残暴百姓,被称为“桀宋”,引起齐、魏、楚三国不满,联兵灭其国,分其地,宋康王死。

而从《庄子》全书中记载的有关宋王的情况来看,只提到过宋国的强盛,宋王的暴虐,却没有提及宋国灭亡。由此推断,庄子很可能没看到宋王的覆灭,或者即使看到了,也已经失去了学术生命。因此,庄子的去世的最晚时间,就被定在了宋康王覆灭的那一年---前286年。

总结:庄子生卒年代,大约是前369-前286年之内的83年当中。

NHW8C495EOKXDO@V6U_P

当然,这个考证结果,与另外三条史料线索稍有参差,即庄子与公孙龙的瓜葛。

公孙龙在《庄子》中被三次提及。

(1)《齐物论》提及公孙龙的两个观点:“指物论”和“白马非马论”;

(2)《秋水篇》则记载公孙龙与魏牟的对话,公孙龙问魏牟:吾闻庄子之言,茫然若失,这是怎么回事?魏牟说:因为你的学问和庄子相比,就是井底之蛙,所以你理解不了庄子。

(3)《天下篇》提及公孙龙与惠施成日辩论。

关于(1):

《齐物论》是庄子内篇中一篇非常烧脑的激情之作,以我所能理解的学者创作心态,最可能是在40-50岁之间写的。年龄太大,没那么激越的文笔;年龄太小,学术积淀又不够。

即使假设庄子是50岁写的,则为前319年。而公孙龙的生卒年被定为前320-前250年,则此时公孙龙才1岁。

即使退一步,庄子是70岁写的,公孙龙也才21岁,顶多是个少年才俊,庄子不大可能把公孙龙的观点编辑到《齐物论》里。

所以,《齐物论》中插入公孙龙的两个观点,有两种可能:

第一,《庄子》的编辑者窜入的衍文,因为我感觉加入的这两个观点与原文上下文脉络不相契合,很像是衍文。

第二,钱穆认为,公孙龙的“指物论”和“白马非马论”,可能早就流行了,并非公孙龙原创。

总之,庄子写《齐物论》的时候,绝不可能加入公孙龙的观点。

关于(2):《秋水篇》记载公孙龙和魏牟议论庄子的观点,或许是公孙龙与庄子见过面,或许是公孙龙只是听过庄子的观点,私下的讨论。被记载在《秋水篇》中。

但我觉得,不管是那种情况,问题都不大。因为我比较倾向于《秋水篇》是庄子弟子写的。《秋水篇》文末记载了好几条庄子轶事,本条是其中之一,很可能是庄子弟子追记的。

关于(3):

天下篇》记载公孙龙与惠施辩论,这一条比较难于处理。

原文主要是记载惠施的观点和学术经历,其中捎带地提到了公孙龙,如下:

……桓团、公孙龙辩者之徒,饰人之心,易人之意,能胜人之口,不能服人之心,辩者之囿也。

惠施日以其知与之辩,特与天下之辩者为怪,此其柢也。然惠施之口谈,自以为最贤,曰:“天地其壮乎,施存雄而无术。

这里面有两个问题:

第一,惠施究竟有没有和公孙龙发生过辩论?

第一段提到桓团和公孙龙也是辩者,第二段说“惠施日以其知与之辩”,这里面的“之”,可能包括桓团与公孙龙,也可能只包括桓团,不包括公孙龙。

我以为大概率只是后人记载惠施与桓团辩论,而只是捎带上了公孙龙。因为,根据钱穆的考证,惠施一定死于前314-前309年之间,此时公孙龙顶多10岁,怎么可能和惠施辩论?!

但是,即使如此,也不能解决第二个问题:

如果公孙龙是因为太有名的后起之秀,被捎带地记载在《天下篇》惠施的学术活动中,则《天下篇》作者一定见过鼎盛时期的公孙龙。

则即使公孙龙此时30岁,也就是前290年,则庄子此时已经80岁了,《天下篇》是庄子80岁的时候写的吗?

不像。

如果不是,则《天下篇》就可能不是庄子本人所做,而是弟子代笔。但学术界大多认为《天下篇》是庄子亲笔。

所以,这个问题有点上头。

总之,关于庄子生卒年月的考证,介绍情况大致如上。

公众号:道听徐说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