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的解释是“肤者大也,施者迁也”,肤施就是“大迁”。说公元前406年,魏斯灭中山,迁中山王及其族人于上地军城,建肤施城。

但此说的问题是,为什么“肤施”就是“大迁”?“肤者大也,施者迁也”从何而来?

延安大学高长天老师又有新解,他通过发音变化说明,肤施发音与白狄相同,肤施正是白狄。他说,“肤”与“北”“百”一音之转。上古没有舌上音,“施”正好读作“狄”,故肤施就是“白狄”。

我倒希望此说成立,如果肤施就是白狄,那么肤施城就是一座白狄城,是白狄建的城。但懂得发音变化的人毕竟太少,谁知道你说的对不对呢?

再者,如果这座城是白狄建的,直接取名“白狄城”,岂不更好?

再者,这座城是魏国建的,是华夏人建的,里边驻扎的是魏国士卒,魏斯怎么会把自己建的这座城叫“白狄城”呢?似乎也说不通。

那么“肤施”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老郭有自己的解释,姑且称作“军镇”说吧。

“肤”其实是“夫”,老夫聊发少年狂的“夫”,丈夫的“夫”。“夫”是成年男子,下面是大,正面人形,上面一横,是笄,男子20“及笄”,表示成年。

6OPF731HLO757XU07

“夫”,成年男子,头上一横表示“笄”。

“施”,《国语·晋语三》注:“陈尸曰施。”

就是把人挂在旗杆上,如下图:

FMAOOCMZFCHLVQHLEZRE

施,把人挂在旗杆上。

为什么把人挂在旗杆上呢?

祭旗。

大军出征前,找个俘虏,挂在旗杆上祭旗。这时军旗飘动,迎风飘扬。

D97Q63YINNY7UMPTG6

“施”字甲骨文,把人挂在旗杆上。

8L7E4VPYY0TQMON8

这也是“施”字甲骨文。

“施”字甲骨文,把人挂在旗杆上,这时候军旗象“蛇”摆动,“旌旗摇曳貌”。

这类似“县”字。

县,把人头割下来,挂在树叉上。如下图:

UYFJ940QA03OCB12T421

县,把人头挂在树叉上。

为什么把人头挂在树叉上呢?

枭首示众。

把人头挂在树叉的地方,不是普通地方,那是政fu所在地,后来成了“县衙”。

把人挂在军旗的地方,也不是普通地方,那是军镇所在地,就是“施”。

陕北有3个肤施:一是鱼河或党岔;二是绥德或绥德南50里铁茄坪;三是延安。

这3个肤施,正好是3个军镇所在地。鱼河、党岔肤施最早,先后是魏国、赵国和秦国军镇所在地;绥德或铁茄坪肤施次之,是秦汉时军镇所在地;延安肤施最晚,是隋唐时军镇所在地。

现在,横山、绥德、延安都在抢肤施,说他们那里才是正经肤施,你们的不正经。

不要抢,都对,肤施就是个军政所在地,相当于“县”。

老郭这样解释,略显单薄,如果再找到一条证据就更好了。

还真找到了,那就是党岔肤施所在地“增山”。

增山其实是“曾山”。

曾是什么呢?

我们先看一个字,“卯”

卯,大家都认识,卯是什么呢?

坚持看“老郭说史”的朋友知道,它是一种祭祀活动,就是把洗净剥皮,一劈两半,挂在祖宗或神灵前,如下图 :

Q4AK9@7ZLG1N0L0HHB

“卯”字甲骨文,两扇牛肉,供奉在祖先牌位前。

有时也用人,把一劈两半,悬挂在祖宗或神灵牌位前。

甲骨卜辞常有这个“卯”字。“卯牛五”,就是卯了5头牛;“卯牛十”,就是卯了10头牛;“卯羌五”,就是卯了5个羌人。羌人就是姜太公他们家的人,经常被商人“卯”,所以姜子牙和商纣王有血海深仇。

这个“曾”也一样,不过“卯”的不是牛,而是羊。把羊一劈两半,挂在祖宗神灵牌位前。

用牛祭祀,曰“卯”;

用羊祭祀,曰“曾”。

“曾”字甲骨文如下:

ZEGJ07E24PQK776AHYWU

“曾”字甲骨文,把羊一劈两半,挂在祖宗牌位前。

“曾”,上面是“八”,表示“分”;下面是“羊”,把羊一分两半。

有朋友说了,下面不是羊,是田啊。

这个“田”,先秦时期往往当羊讲。

贵族们喜欢打猎,古文里经常有“××王到××田猎”,就是打猎。

有时也单用一个“田”字,表示田猎。

如《淮南子·本纪》:“焚林而田,竭泽而渔。”

“焚林而田”,不是焚林而种庄稼,而是打猎。

《左传·宣公二年》:“宣子田于首山。”

《左传·庄公八年》:“齐侯游于姑棼,遂田于见丘。”

田,专指打猎。

打猎打什么呢?

什么都打,但羊最多,于是“田”往往指羊,“田猎”就是“打羊”,把打羊泛指打猎。

如果您还不接受老郭的观点,再看一个字,“畜”,如下图:

9LM_6F4E5OMS5MLOM

“畜”字甲骨文

“畜”字甲骨文,上面一根绳子,下面“田”表示羊,用绳子拴羊。

4个小点是什么呢?

表示羊奶。

为什么要畜它呢?

就为吃它的奶。

再比如“奶”字,甲骨文如下图:

VQX65Q480UJ0ZWN0@1OA

甲骨文“奶”字。

甲骨文“奶”字,上面的“田”,表示羊;下面的“凵”,表示盆,用盆接羊奶;多出来的两点,表示羊奶。

所以说,“田”就是羊,“曾”就是把羊一劈两半,挂在祖宗牌位前,祭祀。

“曾山”,就是一座举办祭祀活动的山。

您看到这里,就会对党岔这地方肃然起敬。一会儿把人挂在旗杆上,一会儿把羊一劈两半,血淋淋的,又是祭旗,又是祭祀,党岔就不是个普通地方,是军镇。

增山海拔1029米,是周围最高的一座山,山顶有座坟,陈什古化年,也不知什么时候的,很古了,当地人称“八姐坟”

“八姐坟”有些古怪,我想,肯定不是“杨八姐”“李八姐”的“八姐”,它应该是像老郭在《石峁人》里说的“女王坟”一样,是一位将军的坟。

(老郭在《石峁人》里说到,“女”是古匈奴语,不是女人的“女”,和妇女没关系。“女”在匈奴语中就是王的意思,将军的意思。)

如果这样,那好了,在这高山之巅,把羊一劈两半,祭祀将军,在肤施城,把人挂在旗杆上,祭旗,都与军旅有关。

事实也的确如此,肤施建立之初,它就是一座军城。公元前422年,晋大夫魏斯诛晋乱而得上地,也就是后来的上郡,命李悝为上地守,建十五军城。

这十五军城里就有党岔肤施。

公众号:老郭说史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