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云:“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而今方才体会到“凡事”的分量,那就是每一件事都要如此。
词汇量到8000,雅思便可有7分以上,如果年初开始到现在每天晨起背一小节,早已过了8000,何用亡羊补牢?拿到驾照,便可早得自由,如果十几年前抽三个月出来,何用苦等车牌?懂得真情不易人心多险,便可在正常状态下决定人生大事,何用当时赌命事后叹无知?反之,曾经用心地花过时间、花过精力的事情,现在仍能从中得到滋养,比如读书、比如运动。这个“凡事”想来也是功不唐捐的,王阳明说“但不忘栽培之功,怕没有枝叶花实?”诚哉此言。
与人相处,似乎也在“豫”和“立”的道理之中。如果真诚沟通、时常亲近,是否会发现圣贤可亲而奸恶有原?如果不喜欢不乐见就躲着藏着,是否本身就是一种不开放的态度?嫉恶如仇又喜直言,是否更应该主动接触,在交往的过程中转变看法进而消除误会和敌视?惹来麻烦是非是因为未“豫”,故化干戈为玉帛也要靠“豫”。
家里的卫生纸突然没有了,半夜咳嗽却找不到药,临出门发现钥匙拿错,客人已到再下楼买茶,不“豫”的生活真是令人忙乱。古人教小孩子“豫”,不解释道理,只引导行为,比如“宽转弯,毋触棱”,比如“读看毕,还原处”,再比如“冠必正,纽必结”,孩子依教奉行地做到,便能从小养成一种“豫”的好习惯,长大后不慌不忙。想到此,不免有些遗憾自己没有被严苛对待的童年。
由此看来,“豫”不仅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气度和涵养,没有“豫”的根基,便难有雍容娴雅的举止,更谈不上积极向上的人生。“豫”则一切皆立,不“豫”则万事俱废。多一分“豫”,则少一分赌性,少一分赌性,则多一分笃定,多一分笃定,则少一分空虚,少一分空虚,人生自然充实。《周易·豫》卦曰:“天地以顺动,故日月不过,而四时不忒;圣人以顺动,则刑罚清而民服。豫之时义大矣哉。”
“豫”含顺,顺兼“豫”,恨不早知“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