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去把史记当中的《孟尝君列传》拿出来对比看一看,就会发现《史记》当中的孟尝君和《国策》当中的孟尝君截然不同,《史记》讲的故事更加丰富有深意,而《国策》讲的故事更加具有趣味性。这也是为什么二吴选择文章的时候,选《国策》而不选《史记》。
然而史记讲问题更加中肯,而且论述更加深刻,因此王安石《读孟尝君传》,所读内容一定是《史记》。姑且从冯煖这个角色来看看。孟尝君的用人之法。
有门客寻求寄食门下,孟尝君开始问客人何好何能,得知客人无好无能,竟然也笑而受之。这说明,孟尝君选人无所抉择,门客三千,可能多是无能之辈。
门客要鱼要车要家,孟尝君都许可从之。孟尝君对他心中的无能之士都如此纵容,反而思考,如果有点能力,岂不要纵容得更厉害?溺爱子女都会让子女骄横,况且门客也多是一些鸡鸣狗盗,违法乱纪逃亡之徒,如果门主纵容门客,不加约束那门客们做事更加肆无忌惮。
冯煖愿意帮孟尝君收债,然而孟尝君却不知道冯煖为何许人也?说明孟尝君接收门客之后,对门下诸客并没有任何统计考量,像养猪狗一样,养着这样一群人。养人而不用人,门客自然无可用之处。用人而不知道门客有什么能力,做事自然如无头苍蝇。
冯谖烧尽债券,市义而归,孟尝君得之,心中有气。用人而不信任,而且不知道门客的目的,无法与门客达成共鸣。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孟尝君没有这个度量。
齐王罢免孟尝君,孟尝君三千门客竟无人为助,更是说明门客虽多,皆无用之人。话说,兵不在多在精,将不在勇在谋,众多门客只有冯煖是能人。
看了国策之后,如果再能够配合《史记》当中的《孟尝君传》,读上一读,就会发现王安石的不足百字的读后感。写的多么到位,“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一个优秀政治家看待问题的眼光自然跟普通人大不一样,能够一语中的,直击要害。
有能力的人怎么会去与鸡鸣狗盗之徒为伍呢?
人以类聚,物以群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