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是社会团体之间互相使用暴力,实施攻击、杀戮的集体性行为。人类在原始氏族、部落社会阶段就已存在战争。而发动战争需要人力动员、物资准备,是重大而困难的事情,古代中国人在战争上就有很好的制度安排。

Z6WQOT__JW24KCVG3

战争是敌对双方为达到一定的政治、经济、领土目的,在集体、集团、组织、派别、国家、政fu之间相互使用暴力,实施攻击、杀戮的行为过程,战争其实就是人类政治、外交的极端手段。古代人类除生产活动外,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战争!最初的国家,重要作用也是组织大家参战。所以《左传》中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中国人很早就认为,国家最重要的事就是祭祀、战争!

当一个团体发动、应对一场战争时,就需要动员人力、准备物资,这些工作非常重要。在这方面古代中国人有着先进的制度安排和工作经验。

    1、中国最早的兵役制度其实与“欧洲中世纪”相似。

在中国已有文字记载历史的商周时期(至周代早期),虽有专家认为中国是“奴隶制社会”,但社会管理层面其实是“古老封建制度”,与“欧洲中世纪”相似。社会的顶点是商周王廷,其下有大小几百个“国家”,再之下就是很多社会基本单元“采邑”(这个名词就来自欧洲中世纪)、相当于现代社会的大型村落。采邑居民的实际管理者是“封建主”以及他们的“知识分子”助手们,这些人可以看做是低级的贵族。

此时,不论是王廷联合大家对外作战,还是诸侯国、采邑之间发动战争,社会组织中的每一位成员都有当兵作战的义务。而核心的作战人员,则是王室、贵族(封建主)子弟,采邑的庶民、奴隶也参加战斗,但主要是参战贵族们的杂役,还做后勤保障类的辅助性工作。贵族阶层是战争义务的主要承担者,这与古罗马和欧洲中世纪的“骑士制度”很相似

战争物资也是由封建主们提供的。最重要的就是“马拉战车”!当时社会生产力落后,马车制造属于各种技术工艺的集大成者,且中原地区养马困难,战车绝对是古代战争中的“坦克”,往往以战车多少来衡量国家国力强弱,有千乘之国、万乘之君的说法。贵族们都是驾驭平时乘坐的马车上战场的,普通马车就是战车,封建主还要提供战争所需的兵器、铠甲、粮食等各种装备物资,也包括驮运物资的牛车。

YZNP6M9AYXHZT364YJ

当时的一辆战车(一般为二马或四马拉车)上,是1人驾车、1人持戈矛杀伤兵器、1人持弓矢远射兵器,他们合称“三甲士”,都是低级的贵族。每辆战车侧后方会有上百人的步兵跟随,都是庶民、奴隶,在战争中起的是辅助性作用。文献记载,当时一场战争也就是几十乘战车,周武王伐纣也不过动用了300乘战车,看来当时的战争规模并不大!

    2、战国至秦汉时期战争动员制度的变革。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有了较大发展,中华大地有更多荒地被开垦、井田制逐渐瓦解,社会秩序出现重大变革,就是孔子说的“礼崩乐坏”!尤其到了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兼并战争频繁、规模不断扩大,还有“胡服骑射”的变革,更是改变了战争的形态,原有的兵役制度、物资准备方式也相应发生了变革!

4KPY3LCPZ@LNOG791F5H6

I6S2I_DIQB15UVMFT

首先,在应对大规模战争时出现全国范围征兵制。典型如战国时期的“长平之战”,秦、赵两国都动员了全国男性,或直接参战、或提供后勤保障。秦国从商鞅变法开始还实行“奖励军功”制度,在激励士兵作战方面起到了极大作用。物资保障方面,秦国重要的武器、铠甲都是国家统一制造、标准化生产的,而士兵的普通衣服、粮食等则由应征百姓自备。

其次,出现常备兵,最早、最有名的就是“魏武卒”。它是吴起为魏国训练的精锐步兵,兵员经过严格考选和训练,士兵在穿三层甲并带上佩剑、硬弓和50支箭、3天粮食之时,可在半天内走100里,在战场上更是以一敌十。这些士兵不仅自己待遇好,还能免除全家的赋税徭役。不过,常备兵对当时的诸侯国成本太高了!尽管魏武卒仅5万,魏国也难长期负担。

秦汉中央集权帝国建立后,进一步完善了全国范围、全民动员的征兵制度。秦国全国动员兵役、劳役自不必说,汉代初期的规定是:徭役分劳役、兵役,成年男子(23岁至56岁都属于应征年龄)需要每年服1个月的劳役,一生服2年的兵役(戍边1年、京城执勤1年),但如果发生大规模战争,百姓服徭役的时间就会“无限期”增加了。

UN6YLUJKKYP5VBOPUS7

CS342M@TODEALVX6

而且,随着战争规模不断扩大,对战争物资准备的要求更高了!汉武帝就曾接受桑弘羊的主张:推行盐、铁官营,酒类专卖,均输、平准(重要物资统购和限价),统一铸币等。这些举措有效增加了帝国的财政收入,在物力上保障了汉朝与匈奴战争的胜利,当然,这也极大增加了帝国底层百姓的负担。

小常识:在中国古代的军队中,军官多是来自贵族、世族的世袭子弟,他们所拥有的军队组织训练、排兵布阵技艺都是世代相传的,“诸子百家”中的兵家最初就是掌握军事技能的贵族;还有一些军官是从士兵中通过战功提拔而来,但也会逐步变为子弟世袭;唐代武则天时期开创“武科举”,但直到清代末期,它都不是选拔军官的主要方式。

HBCZNHKE3D2ZMF7H

汉末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长期战乱、军阀割据、坞堡林立,原有征兵制度遭到破坏,地方军阀豪强“霸占”了大量农民,使其成为依附于军阀世族的家仆即“部曲”。他们不在地方郡县户籍之内、由军阀的军府管理,称“军户”,其中的壮丁称“世兵”(父子世代为家兵的意思)。

3、隋唐时期出现“府兵制”。

府兵制是南北朝时期(公元550年前后)由西魏大臣宇文泰建立的,从动员地方豪强带领部曲从军演变而来,即从“世兵”转成“府兵”。府兵制经北周、隋代,至唐代初期日趋完备,为中国重新统一、建立隋唐中央集权帝国做出了贡献

府兵制最重要的特点是“兵农合一”,负责兵员选拔、训练的是“折冲府”(设折冲都尉),管辖的府兵平时为耕种土地的农民、农隙训练、战时从军打仗,参战的武器和马匹主要是自备的。府兵制在唐太宗时期达到鼎盛、全国有634个折冲府,可组织府兵定期宿卫京师或戍边,战时出征、战事完毕就“兵散于府、将归于朝”。

唐代中期(公元750年左右),府兵因负担过重而大量逃亡、折冲府名存实亡,唐玄宗即停废了历时近200年的府兵制度、尝试采用募兵的办法补充兵员,当时主要是边防“军镇”招募常驻边疆的士兵,这就给后来的“安史之乱”埋下隐患。

4、宋代之后出现“募兵制”。

募兵制始于唐末、五代,到宋代成为主要兵制,是中国古代兵制的重大进步。宋代军队均是全国招募、选拔,即选健壮者当兵,还会在灾年时招募流民、饥民当兵,这样不仅能保持军队的战斗力,还能起到稳定社会、防止民乱的作用(精壮者都去当兵了)。募兵的军器、衣粮全均由国家供给,军费开支确实是沉重的财政负担,但有利于军队正规化建设、已接近于现代兵制了。

宋代依靠雄厚的国力支撑了庞大军队,有禁军、厢军、蕃兵、乡兵四种。其中,禁军是驻扎京师的皇帝亲兵,是精选健壮兵丁、具有征伐能力的正规军;蕃兵是招募边疆少数民族充当的屯田戍边军;乡兵是在地方征发、经训练的守备部队;厢军则是各州府招募的地方军,不开展军事训练、不承担作战任务,只是地方政fu的杂役。

KNPWY_@2KT0EGX_N

宋代募兵制虽已较为先进,但之后的朝代,结合各自实际情况,兵制仍有变化。元代是以蒙古人全员皆兵的“蒙古军”为主力军,招募汉族军人充当地方军为补充;明代是实行“卫所制”,士兵有军籍、世袭,有些像唐代的府兵制;清代是在满洲人中实行全员皆兵的“八旗制”,再由世袭的汉族军人充当地方军即“绿营兵”,后期还出现了招募汉族军人的“团练兵”,如湘军、淮军等。

以上这种种兵役制度,都充分体现了古代中国人在国家管理、战争组织方面的聪明智慧!

作者:苗青 公众号:苗青滨海新区财经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