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y-7943218_640

在我们这个年龄的生活圈中,就我所了解的情况来看,同学们大多在空闲时间谈论日漫、游戏、现代音乐等相关话题,少有提及我们中华传统文化或以研究它为乐的,那么,这是否证明了中华传统文化不如那些现代的、从世界各地流入的新潮文化好呢?又能否说明,在这个时代,中华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已大不如前了呢?

泱泱中华五千年,沉淀下来的文化可谓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若是一种文化不够好,生命力不强,又怎能在历史的长河中屹立不灭?若是没有其深厚的底蕴与永恒的精神,又如何让古往今来无数中国人追随、乃至当作人生信仰?因此,我们对中华文化的文化自信,是完全有道理的。

但是,一种文化在一个时代是否能繁荣昌盛,除了文化本身外,另一个关键因素就是我们——生于这个时代的人。

不可否认,时代的大环境对于一种文化及其接收者的影响是巨大的。古时学子,阅读一本经书后,或是师从贤者、深刻体会到文化魅力之时,便立志终身追随儒学、探寻大道、克己修身的大有人在。但如今,从课本中阅读、学习同样的jing文,传统文化对我们的影响力却似乎小多了。其实,这个结果也是在情理之中。相较于古代,我们的生活已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物质生活丰富了成百上千倍,世界各地的文化在不断交融,生活节奏也越来越快……我们拥有的更多,欲望也更多,而研究传统文化、体悟大道所需之“静”修身之“定”却越来越少。没有了这些只有细细感悟学习才能获得的传统文化带来的高级乐趣,影响力自然也无从谈起,传统文化真正被我们接受、认同的,也少之又少。

由此可见,让传统文化再度兴盛,乃至永葆活力的关键,在于如何使其与时俱进,进而融合于时代的洪流,让人们,尤其是作为祖国未来的青少年乐于去主动接受、认同它们,坚定自身文化自信。那么,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呢?总的来说,便是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传统文化以新的形式,走入青少年群体中。

首先,我们可以在动画、影视中,让传统文化的魅力得以充分展现。其实,我国的影视行业已经开始向这一块迈进了。如上映半年,依旧热度不减的《长安三万里》,“诗在,书在,长安就在”,我们在繁华一梦中,便被其所打动。再后来我们学校的艺术节也有人表演为此电影的片段配音,并引爆全场,大获成功。同样很火的还有《中华奇谈》《封神》《西游之大圣归来》等作品,它们都在我们心中留下了对传统文化难以磨灭的印象,对中华文化产生了由衷的自豪感,相信这些也会化作一颗种子,获得足够滋养,便终将让文化之花,文明之树绽放、繁茂。

其次,便是让传统文化,包括各种手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真正地走进我们。要想让一门技艺真正得以传承、发扬,只是靠数名文化传承者的奋斗是不够的,而是应让所有人能够亲身、静心体验,在确有所感、有所悟的前提下,自愿为发扬传统文化尽一份力。这一项,同样可以从青少年这个群体入手,将与传统文化、传统技艺相关的课程,如木雕、漆工、陶艺真正纳入教学大纲并落实,而不只是浮于表面,仅仅是“摆拍”了事。不过,也无需让学生们学好所有的技艺,这也是不切实际、不合理的,可以让学生们自行选择一至二项精修,亲身体悟。

千千万万的中国人都已经或正在为传承发扬传统文化而努力,这十分令人欣慰,但我们依旧有一条很长的路要走。希望有一天,能在当今时代,见证我国传统文化的真正复兴。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