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4628469992

关于教育,有一个问题很重要,就是回归教育的本质。

庄子云,请循其本。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或者说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区别是什么?教者,圣人教化也。育者,圣人代天地养育生民也。

圣人立教使天下生民皆受其泽,培养经世济民的栋梁之才,延续道统之传承,而非句读知不知,亦非寻章摘句。

以小梦现在用的教材为例,结合日常学习以及考核的侧重点,无非是字句的记忆,文章的背诵,又或者是选文语法以及描写手法的分析,与圣人之道关系不大,甚至连圣人之言都少之又少。

再说教学方法,孔子云,有教无类。现在教学实践尤其是考试评价体系,看不出差异性区别,一刀切的现象非常严重。

对待不同的学生,教学同样的课文、考核相同的题目、设定相同的答案,甚至连开放性题目也要设置所谓的标准答案。

最直接的教学手法亦是最失败的填鸭手法,设定好教学目标,制定好教学步骤,培训好教学话术,提供给固定知识。知识点的教学和训练占据了绝大部分的比例。

慢说传道授业解惑,就连学生自己的兴趣点和优缺点都鲜有发现、培养、教化的过程。

我们传统的私塾教学又是怎样的呢?

首先声明一点,不要一提到私塾教育就与满清时期的念、背、打划等号,动不动拿把戒尺威逼孩子死记硬背的都不是传统教育,而是满清奴化教育的余毒。

私塾教育其实是自学加讨论的结合,吟诵、朗读、背诵都不是私塾教育的核心。所谓的私塾重在一个“私”字,也就是相对于官学的庠序之教。

庠序之教不是私塾的蒙学,是公立学校,更加偏重于已经开蒙的学子,尤其是已经就业的官吏的培训。

私塾更多地针对于社区,又或是世家,所以入学的学子绝大部分是混龄的,所以私塾先生给每个孩子划定的学习范围并不相同。

虽然会集中在三百千或是四书五经,但在难易程度上会有所不同,当然还要考虑到孩子的理解力,以及孩子本身特点。

论语就是最直观的例子,孔子针对相同的问题,会给不同的学生以不同的答案,因为孔子要的不是知识点的传授,而是对孩子的教化。

同时孔子又不会期望每一位学生都成为完人。即便是被后人尊为七十二贤的子贡子路等人,虽然他们的天分才情很高,甚至在某一领域足以傲视当世。

比如子贡的外交以及子路的勇武,都是一时之英杰,但孔子都没有期待他们成为完人,而是希望他们能够做好自己,这就足够了。

毕竟我们能够学会的其实都是自己会的,或是说能够会的,这也是循其本的一个侧面,通过教育找到学生自己的本来面目。

私塾先生给每一位学生划分适合其自身的课程。先教习句读,也就是识字、断句。剩下的功夫就是学生自学,自己体会书中的真意,自己拿出自己的理解给老师,不同年龄,不同任务的学生聚在一起相互讨论。

私塾先生第一阶段是任务分配,第二阶段是识字句读,第三阶段是组织讨论,第四阶段是针对不同的学生做出不同的提升。注意这个提升不是留作业,不是填鸭,也不是死记硬背。而是启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梦话群讨论的规矩是什么?

第一步拿出原文,第二步自己解读,第三步大家讨论,第四步才是老梦登场。这个方法可以避免百度式提问,问过就忘,可以避免抬杠,胡搅蛮缠,一切有理有据有节,也就是有礼。

私塾教育就是这样的学习氛围。

再说教材,蒙学教材是三百千,相当于初小阶段。然后就是四书五经,相当于高小阶段,然后就可以参加童生考试了。所以大明一代神童出了很多,就是天分才情非常高的,小学阶段就达到国考的标准了。

当然,四书五经虽然是科举考试的指定教材,但想做深入的学术研究,需要的时间精力还是很大的,尤其是对天分才情的要求非常高。

比如《儒林外史》中描写的范进中举,人们往往会嘲笑他太笨了,考到五十多岁才中举。要知道这相当于全国考试的前两三百名,而且三年才考一次,参考人员又不限于高三应届生,可想而知其难度有多大了。

再说一个人,那就是蒲松龄,他的文笔应该是非常过硬的,结果考到七老八十都考不中,而且是在满清时期,知识分子几乎都被斩尽杀绝的时代。

从他笔下的《素秋》就可以看出,他的天分才情是不够的,自以为对考试教材可以倒背如流就应该能够中举。其实科举考试要的根本不是死记硬背,说远了。

讲一下三百千,百家姓其实是微缩版的二十四史,通过这些姓氏可以串联起二十四史。

比如这次我们去风后陵,所在地名叫赵村。没错,这就是赵姓发源地的赵城,一个村牌就能讲他三日三夜。这就是文化底蕴,也是百家姓的魅力。

当然,隋唐以后的姓氏起源大部分都是胡诌了,这个话题太大,就不展开。

三字经则是四书五经的精缩版。

作为高级阶段的普及版,千字文则更不得了,是黄老列庄的精核提炼,所以第一期梦话私塾的教材就选定为千字文。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先从天地宇宙的终极奥秘讲起,从天道人伦讲起。最厉害的是千字文旧体字,是一千个没有重复的常见字。

读熟认明千字文,基本上就能够阅读大部分的书籍了。对于年龄高一点的孩子也适用,毕竟千字文在有些层面是可以达到黄老列庄的高度的。

教材不用市面上的任何书籍,而是订制好的竹简,分为上下两卷,样品在这几天就可以邮寄过来了。现在比较流行指读法,其实这里面有个小问题。

指读法应该用雕刻出来的竹简,用纸质书指读就失其大意了。而且指读竹简会生出一种难以名状的血肉相连的感觉,附带收获还可以把竹简盘出来。

千字文还有一个升级版,可能好多人并不知道,读过千字文之后,如果想要提升,需要读这个加强版,然后再进入黄老列庄就比较顺畅了,那就是青囊经。

我也是最近一个月时时把玩青囊经才发现的这个秘密,尤其是再配合河图洛书以及先后天八卦,对应青囊经效果更佳。

北京烤鸭的灵魂是啥?是章丘大葱,是甜面酱,是黄瓜条。吃个菜都讲究搭配,抓中药也要讲究君臣佐使,读书也是这样,需要比较复杂的排列组合,几种经典搭配组合起来效果更佳。

今天受青岛宋梦友的启发,突然聊了这么多,想到哪讲到哪,正好把这些天的感悟也讲出来,为后面的线下私塾做个铺垫,反正宋梦友那里有现成的学生和场地。

游学线路的设定花费心思更大,对于玉器、陶器和青铜器,老梦有一套独特的断代方法,与白皮建立的考古学不同,也不需要所谓的碳十四作检测。虽然精确度不够细致,但大体朝代还是可以做到一目了然的,理论依据也很简单。

道术考古,青铜器留下的时间轴非常清晰。相比较而言彩陶的时间轴不够清晰,这恰恰也印证了先天与后天在时空层面的真伪。

彩陶对于阴阳五行的印记太明显了,这套方法会循循渐进讲出来,或者说展示出来,这也是本次游学活动景点设置的一个指导原则。

有一个问题还需要补充一下,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是传统,是满清奴化教育的结果。小棒受之的主人公是瞽叟和舜,瞽叟在传统认知里面并不是一个合格的父亲,甚至是一个负面典型。

正面角色是孔子,孔子如何教育孩子的?过庭语,在庭院中看到嬉戏的孩子问一句读没读诗书,这就已经非常严厉了。

你们听过哪个古圣先贤是因为师长或者父母责罚而成才的?

曹操因为叔父经常打他小报告就设计装中风,曹嵩明明已经看破了为何没有点破,甚至从此之后就不再听弟弟的小报告了。

允许孩子犯错误,只要无碍大义名分就行;允许孩子不完美,天地尚且不全,而况于人乎?

所有鼓吹完美教育、完美人生、完美培训的,都是近代美国的舶来品,我在十几岁的时候就看了一大堆。这些东西一方面是为了赚钱,另一方面是为了害人。

其实孩子更希望得到父母的宽容而不是苛责;孩子更希望得到父母的认可,而不是完美的期待。

想要完美的孩子,除非自己先成为完美的尧舜。但尧舜也有不肖之子,何况是我们这些凡夫俗子呢?

平平淡淡地做一个能够合于古礼的华夏子民,不要成天幻想着霸道总裁或者无双国士。好高骛远是教育的死敌。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

不要给孩子太大的压力,而是让孩子看到自己是如何负重前行的。

谢安的夫人抱怨丈夫不教育孩子,谢安非常不懈的说他一直在教育孩子,因为他用的不是言传,而是身教。

言传身教看似简单其实很难,很多家长喜欢喋喋不休说教大道理,自己呢?躺在泥淖之中不肯起身,幻想着孩子成为人中龙凤而享受幸福生活,这就是各种卷的本质,预先啃娃。

有的老师也是这样,自己不学无术却天天PUA学生,怎能让学生心服口服呢?

老梦有一个原则,只要是孩子与家长发生冲突,首要责任在家长。只要学生与老师发生冲突,首要责任在老师。以父母之亲师长之尊都不能让孩子心服口服,只能证明家长老师自己有问题。

孔子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物不平则鸣,不能压抑孩子的天性。

坚决反对循规蹈矩的教育扼杀孩子的反抗精神,那些都是蛮夷毒害华夏子民的作派。

诚然,私塾教育培养的是经世济民,但不能由此就期待自己的孩子必须是帝王将相,否则孩子也这样要求你呢?

明太祖要饭出身,比父母起点低吧?

姜太公八十岁还在钓鱼,家长更年轻吧?

苏洵齐白石半路改行,比父母专业基础更差吧?

如果孩子这样反向苛责父母和老师,你们将如何自处呢?

禹、汤罪己,其兴也悖焉,桀、纣罪人,其亡也忽焉。

很多人给自己预订人设是禹汤,往往却做成了桀纣,责人不如责己。

父母在孩子面前,不要总是高高在上的颐指气使,还是多一些谦恭自省。与孩子共同成长,未尝不是一件合乎大道的美事。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