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小正》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将古代星象、气象、物候与农事结合叙述的月令式著作,以物候指时为主,指导农事生产和社会实践。相对于其他文献典籍的研究,《夏小正》属于冷门领域,由于经传杂糅,晦涩难懂,自北宋至清代,相关研究人员仅十余人。

夏纬瑛在1981年出版的《夏小正经文校释》,是该书在注释和校正方面的集大成之作,解决了历代经传混淆的问题,不过未涉及天文星象方面的研究。自《校释》问世至今, 研究《夏小正》的文献仅40余篇。研究的热点和争论点主要涉及三个方面:

一是历法,刘尧、陈久 金等认为是十月太阳历(一 年 十 个 月,每 个 月 36天) ,何幼琦、罗树元等则认为是十二月太阳历;

二是成书年代,学界已经达成共识,经文的撰成时间不晚于春秋末期;

三是地区,夏纬瑛认为是淮海地区,王星光结合考古资料确定为夏代黄河中下游地区。

1692006656237

无论哪一家研究者,都无法或者不敢面对“南门”二星。为什么?因为黄河流域也好,黄淮地区也好,都无法观察到“南门”二星。只有珠江流域才能够观察到,可是《夏小正》的物候与珠江流域的物候又明显不相符。

也就是说,如同捏泥人一样,无论你如何捏合,你都无法让《夏小正》里面的星象、气象、物候与农事得到调和。因此,就有专家学者开始在文字上做文章,说“南门”二星别有所指,并不指现在公认的“南门”二星。

你说生姜树上生,我也只得依你说。于是,《夏小正》研究就这样进入了死胡同。《夏小正》区区400余字,自汉朝至今鲜有人读懂,这种现象是不是非常有意思?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