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日,坚持用玉伯的方法每天固定十几分钟抄写古文。
统计下来共抄了《左传》部分14篇,《诗经》部分抄了“周颂”13篇、国风十五抄完了周南篇。这也是我开始看《古文观止》以来坚持做的功课,而这份功课,让我在脑海中对左传部分有了感性认识,也逐渐提出了一些问题。
尝试提出问题
比如子鱼论战是对谁说的,和曹刿论战有什么关系?为什么曹刿论战能成,子鱼这事就没成?
再有,郑庄公和他弟弟段打了一架这么出名(庄公把段给赶走了),为什么卫桓公和他兄弟州吁的故事没人提起(州吁把卫桓公杀了)(段和州吁都是被父母宠溺的孩子,段被妈妈宠,州吁被爸爸宠。)?
还有,臧僖伯和他的儿子臧哀伯为什么都喜欢给他们的国君提意见,可是为什么不管是隐公还是桓公,都一副“我不听我不听”的状态?
接着,为什么鲁隐公去看个鱼都不行?为什么《诗经》里鲁的部分不是鲁风,而是鲁颂?
这些问题都是在抄书/笔记(如果有本实体书,可以圈点)之后,慢慢长出来的。
而除了看了个故事,厘清了时间线,能提出一个问题,也算是开始有了思考的痕迹,可以辩证的看一些事情。
参考他人笔记
带着这些问题再去回看时间线,或者别人的笔记,比如晓丽姐每天都会做笔记,就会有不同的收获。
像“周郑交质”这一篇中,周平王因为害怕郑庄公独揽大权,所以想把一部分权利交给虢公来管,郑庄公不开心了呀,当年可是他爷爷、他爸爸一起陪着周平王走过来的。
他的爷爷郑桓公是平王的二爷爷,郑桓公当年在申侯攻打周幽王时,和幽王死在了一处。平王即位后就靠着郑庄公他爸郑武公和晋文侯的辅佐,一路走了这五十年。到头来要把这权力拱手给了虢公,那个当年立了周幽王他弟周携王的上一任虢公,让周出现两王并立二十余年的虢公。
周平王要把权力给他!所以春秋小霸气不过,就交换人质吧。
找些专业课程
除了表面上的时间线、人物关系外,还会有一些更为深入的内容,可能有关那个时代的大背景,像为什么鲁隐公观个鱼也被劝阻?
就要回到鲁国和周天子的关系。鲁的开国之君,正是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旦,曾经辅佐周成王七年的、那个解梦的周公。
作为周公之后,鲁据说是可以使用天子的礼乐的,所以鲁地重视礼乐,也就有许多规矩要遵守,相比其他诸侯国就显得刻板、不自由。而这也显现在《诗经》中,没有其他诸侯国的民间采风来的“鲁风”,只有官家的“鲁颂”。
所以国君德行方面的劝谏就尤为多了一些。
而这部分来源于最近听的刘勃老师的国学课,刚好讲到了为什么鲁国民间诗歌不发达~
小结
当这样先以抄写或者笔记切入,再结合上一篇的厘清时间线和人物关系,就会有自己的一个大体的了解;然后能多看别人的笔记,互相借鉴、查漏补缺,就会完善一些。完成这些线性的脉络后,再从横切面上多学习理解,就能看到更深一层的渊源,如此,就觉得神清气爽、豁然开朗了~
然而庞杂的历史,还需要我们慢慢啄来。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