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就是用粮食、水果等含淀粉或糖的物质,发酵制成的含乙醇的饮料,它是我们人类的重要发明。全世界酒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笔者没有能力全面介绍,本文仅就古代中国人能喝到哪些种酒?做一点简要探讨。

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农耕文明发展过程中,制造出了。西方考古学者发现了大约1万年前的葡萄酒、啤酒的残留物。世界农业文明重要发源地西亚的“新月沃地”,是麦类谷物早期产地,所以最早有了啤酒,距今大约5000年前,那里的苏美尔人已有啤酒的明确记载;地中海沿岸地区是野生和人工种植葡萄早期区域,古埃及人很早已有葡萄酒的明确记载。

酒按照工艺可分为三大类,即自然发酵酒(果酒)、榨制酒(粮食酒)、蒸馏酒(烧酒)。由于水果中含有丰富的发酵性糖类,只要经过酵母菌的分解就能生成酒精,原始人类最先发现腐烂的水果经过自然发酵,风味特殊、饮之畅快,于是受到启发,用野果人工酿制果酒,其中又以葡萄最适合酿酒。

后来,为了突破自然发酵果酒的季节限制,原始人类探索用谷物作为酿酒原料,其中以大麦最适合酿酒因为谷物主要成分是淀粉,不能直接发酵成酒,须先经糖化(人类发现了腐烂粮食的糖化)再添加酵母酿酒。淀粉糖化和酒化的过程较复杂,所以从野果酿酒到谷物酿酒又经历了大约几千年时间。

还要说明:现代社会对酒的考古,是发现一些出土陶罐之中有谷粒、酵母、酒酸等的残留物,这些就是人类社会已存在酒精饮料的证据。而人类更早期使用的木制、皮革制容器,容易腐烂无法保存到今天,所以,也许酒产生的历史会更早

古代中国人酿酒、饮酒不算晚,而且在世界上独树一帜!中华大地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先进的农耕区域之一,这里可用于酿酒的谷物非常丰富,因此中国的酒文化在世界上也是独具特色。考古发现,最迟在距今6000年前,中国就已存在酒精饮料了。

古代中国人最先发明了用“酒曲”来酿酒的方法(最迟在距今3000年前。这种用酒曲酿酒的方法,可以使淀粉糖化和酒化这两个步骤同时进行,即“复式发酵法”,它是中国人对古代酿酒技术的一个重要贡献。那么古代中国人能喝到什么酒呢?一般来说,古代中国人喝的主要是果酒、米酒。

由于发明了酒曲酿酒,用各种谷物酿制的米酒,就成为汉民族的传统特产酒和主流饮品,一直延续到明清时期

1661478971-old-g43f890c96_640

1、中国古代的米酒。旧时称“醴”,又叫酒酿、甜酒,主要以糯米为原料,口味香甜醇美,它的酒精含量非常低,大约与现代社会的啤酒不相上下。中原地区保下来最古老的实物酒几处均为秦汉时期古墓出土,经分析,都是用稻米、粟米等粮食发酵而成。这与文献记载吻合,就是在秦汉时期,中国制造酒曲的技术已经基本成熟,带动了酿酒业的大发展。

北魏时期贾思勰所著中国最早的综合农书《齐民要术》,其中有一卷专述酿酒,洋洋万言,收录了自汉代以来各地的酿酒法(都是以各种谷物为原料的米酒),详细、系统地记载了酿酒的工艺过程、注意事项,并对各类酿酒法做了比较。其中特别记载了12种酒曲的制造方法,彰显出中国独有的、成熟的酿酒工艺。同时,也侧面反映出古代中国人对酒的喜爱。

中国古代米酒酿制的工艺较为简单:先是把糯米清洗、浸泡半天时间,然后蒸熟;第二步是把蒸熟并冷却后的糯米撒上适量的酒曲、搅拌均匀;第三步是把米饼压平、盖上布,放在保温地方数天后就完成了程序,可压榨出酒了。直到当代,中国人仍经常饮用米酒,还有如江西的水酒、陕西的稠酒、西藏的青稞酒等,虽然名称不同,其实也属米酒一类。

中国古代米酒有清澈、浑浊之分,但大多数为浑浊的“浊酒”,正如明代杨慎的诗句所写:“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浊酒虽甜中带香、清冽爽口,但杂质多,碎米、渣滓浮在酒面上形成糟沫,时间长了还会变成淡绿色,所以古人又称浊酒为“绿酒”、“绿蚁”。

中国现代流行的黄酒,从米酒演化而来,属于“升级版”的米酒。黄酒与米酒酿制工艺相近,产生的具体年代已无法考证,但肯定是晚于普通的米酒。首先,黄酒用料更丰富,有稻米、黍米、黑米、玉米、小麦等;其次,黄酒酿制工艺更加精细、完善,可以去除米酒中的甜腻味、将谷物浓香集中表达出来;而且酒精含量也有所提高,可以让酒更加醇厚。

2、中国古代的果酒。文献记载有葡萄酒、柑橘酒、桑葚酒、梅子酒、石榴酒、枣酒、桃酒、梨酒等等。尤以西域地区种类最多,《五代史》中记载西域于阗王国就以葡萄为酒,又有紫酒、青酒,紫酒就是以莎车、和田等地种植的桑椹为原料酿制而成。众多果酒中自然以葡萄酒最为普及,自魏晋至唐宋各个时代都有赞美葡萄酒的诗歌,如“葡萄美酒夜光杯”。

此外,中国古代还有一类“花酒”,即以花酿的酒花酒在本质上还是米酒、浊酒一类。古代中国人是以腌制、蒸制的方式获取花露,再以米酒为基酒进行浸润,最后再加入蜂蜜或糖进行调配而成。在中国古代,菊花、荷花蕊、桂花、桃花等均可入酒。花酒比酸甜的果酒多一分清淡,比甜糯的米酒又多一分香气,所以中国古代的文人骚客非常喜欢它。

3、中国古代的烧酒。就是蒸馏酒一类,即今天的烈性白酒。烧酒在中国出现的年代说法不一,现有唐代、宋代、元代之说。《本草纲目》中记载,烧酒是元代蒙古游牧民族自高寒地区引入的。

从世界范围来看,一般认为,最早的蒸馏酒是距今大约2000年前,由欧洲古居民凯尔特人发明的。他们最先掌握了陶制蒸馏器技术,从而酿制出了酒清含量较高的烈性酒,这一工艺到公元10世纪前后基本成熟。在西方的烈性酒中,用大麦等谷物酿制的是威士忌、用葡萄酿制的是白兰地、小麦和黑麦等酿制的是伏特加、用甘蔗酿制的是朗姆酒,等等。

古代中国人掌握了蒸馏酒工艺之后,最初制作烧酒的原料主要是稻米,配以粟米、麦类,与米酒大体相同。明代时,中国人发现用高粱酿酒出酒率高、能够酿出很好的烈性酒,因此高粱逐渐代替稻米等成为中国人酿制烧酒的主要原料。

还是在《本草纲目》中记载,烧酒是“与火同性,得火即燃”,它作为药可以治疗“消冷积寒气,燥湿痰,开郁结,止水泄,治霍乱疟疾噎膈,心腹冷痛”,但也说它“、甘、大热、有大毒。过饮败胃伤胆,丧心损寿,甚则黑肠腐胃而死”。从李时珍的描述中不难看出,古代中国人认为烧酒是有毒性的、并不很喜欢。

这是一个历史常识:事实上至少到清代晚期,烈性酒在中国并不很流行,中国人日常还是饮用黄酒、米酒、果酒。特别是黄酒。清代就有“禁烧酒而不禁黄酒”的说法。或许是因为黄酒更符合中国人中庸、平和的性格吧!还有,古代中国人所说的“白酒”,是指区别于黄酒、酿制时间较短的米酒。

烧酒真正在中国流行起来、成为人民饮酒的主流、并被称为“白酒”,大约只是近一百多年的事情。因此,笔者想和大家说,古代中国人以他们的智慧告诫我们:一定要控制饮用高酒精度的烈性白酒、太伤身体!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