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Y片战争后的1861年,天津港被迫开埠,京畿重地天津由此成为国际经贸口岸,也成为十九世纪50至90年代晚清洋务运动三十年的重要基地,天津从此开启了城市现代化进程、曾一度稳居“北方第一城”。
1860年10月24日(咸丰10年)清政府在第二次Y片战争失败后被迫与英、法签订《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增辟天津为通商口岸。1861年天津港被迫开埠,本为京畿重地的天津成为国际经贸口岸,标志着中国国门完全对外开放!中国闭关锁国经济模式被彻底打破!
随着天津的开放,西方列强纷至沓来,英法首先来此设立租界地、大力发展殖民经济。由于天津地处海河流域“九河下梢”,紧邻京畿、面向大海,背靠华北、西北的广袤腹地,于是借地利逐步发展成为中国北方重要的国际经贸中心城市,在很长一个时期稳居“北方第一城”。
不过,直到1900年庚子国变前,天津作为京畿重地,海外经贸交流较之上海、广州等南方城市仍少。天津虽有英法租界,开埠第一年到津的外国人仅13名、是最早4家外国洋行的经理或代理人;到1890年天津外国洋行也仅有47家、外国人612名,主要是经营垄断国际贸易相关行业,如进口军火和Y片、向中国倾销洋货、工业原料和土特产品出口等,规模也要小于南方各口岸。
真正为天津城市奠定经济基础、实现现代化起步的,还是晚清“洋务运动”。洋务运动又称自强运动,是晚清“洋务派”官员群体以自强、求富为口号,利用西方先进军事装备、机器生产、科学技术,以挽救清政府统治的自救运动。它从第二次Y片战争失败后开始,到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失败后草草结束,历时30多年。天津正是洋务运动在北方的最重要基地,有很多可视为中国现代化开端的事迹。
我们谈天津有关洋务运动的事迹,绕不开的人物是李鸿章!他是晚清名臣、洋务派官员群体的核心之一,因办“天津教案”自1870年起担任直隶总督、北洋通商大臣,至1895年前后长达25年。正是李鸿章以天津为基地举办了一系列的“洋务”事业,天津城市才开启了现代化进程。
1、洋务运动在天津兴办早期工业,主要是军事工业。
洋务运动讲“自强”、“师夷制夷”,重点自然是要建设现代化军队。发展军事当然不能全靠购买军火、受制于人,因此便尝试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创办军事工业,中国近代工业随之起步,天津也是这方面的受益城市。
一是天津机器局。由当时满族洋务派大臣提议于1867年创办,最初是效仿外国的军火工厂、生产火药,开办费约50万辆白银,虽筹备了三四年但进展不大。1870李鸿章任直隶总督后接办天津机器局,深感“此局为当时之急务”,于是大刀阔斧加以改革。最先是人事调整,从“总办”到工匠学徒一律换成有业务经验,且与他有裙带关系、忠于他的南方人;然后在1873年至1891年间,先后五次大规模扩建。该企业在天津老城之外大量征地、规模宏大、常年雇佣工人达2700多人,可以说是为天津增建了一座工业新城。
到1890年代,天津机器局已囊括机器制造、基本化学、金属冶炼、铸造、热加工及船舶维修(北洋水师的军舰和轮船招商局的民船)业务,年产火药超40万公斤、子dan400万粒、新式炮弹15000个、水雷500个等,成为一座规模可观的军工企业,还曾自办学堂。直到1900年之前,天津机器局一直是仅次于上海“江南制造局”、北方最大的工业企业,更是为天津城市培养了大批近代产业工人骨干。
二是大沽船坞。1875年李鸿章开始创建北洋水师,于是效仿上海、福建建船坞的经验,尝试创办大沽船坞,从外国购买破旧军舰25艘、在船坞维修后用于训练海军。该船坞始建于1880年,位于天津塘沽海河岸边的“海神庙”附近,占地7万平方米。到1885年已从国外购得大量机床、马达、锅炉、气锤等设备,建成打铁、锅炉、铸铁、模件等车间及6个船坞,以修船为主、兼营造船。到1900年时,累计修理大小船只70多艘、装配轮船和挖泥船18艘、制造驳船140多艘。当然,它主要还是服务于北洋水师,也算是一座军火工厂。
三是开平矿务局。该煤矿虽坐落于唐山滦县,但矿务局总部设在天津英租界,1878年创办、1881年开始出煤。煤矿从国外购买机械、采用新式开采法,是中国最早机械开采的大型煤矿,所产之煤质量好、价值廉、销路广,主要也是供应北洋水师军事所需。甲午战争之后,它成为洋务运动兴建诸多新式煤矿的硕果仅存者,曾有职工17000人、年产煤70万吨以上。原因或许也是因为它在开办过程中因官方经费紧张曾多次招募民间商股,成为中国较早的股份制企业之一。可惜在1900年庚子国变中,它被英国矿业巨头墨林公司以低价购得全部股权,经办此事的美国年轻人胡佛便是1929年的美国总tong。
2、洋务运动在天津兴办早期民用事业。
1900年之前外商在天津投资企业很少,也是十多家服务出口贸易的棉花打包厂,几家煤气、自来水等市政企业,极少几家制造香烟、肥皂的消费品工厂。天津近代城市民用事业的起步,还是靠洋务运动、官办来实现的。
一是航运。1872年李鸿章主持发起“官督商办”企业“轮船招商局”,它是中国近代第一家民用企业、第一家轮船运输企业,总部虽在上海,但初期主要就是运营上海至天津航线。它购买先进轮船多艘,既有沿海运输线、也有远洋贸易航线,可与英美航运公司并驾齐驱,是李鸿章的得意之笔。
二是现代邮政。1878年李鸿章以北洋重地之需,委托英国人在津试办邮政,于英租界设“华洋书信馆”,由轮船招商局免费代运邮件,建立了分发、称重计价系统,次年便发行使用中国第一套邮票,即大名鼎鼎的“大龙邮票”,1897年更名为“天津大清邮政局”,是中国近代邮政事业发展的起点。
三是电报。1879年李鸿章首先因军事需要,在天津城区至沿海北塘兵营间架设电线、试办电报,设“天津电报总局”,是中国近代电信事业发展的起点。此后,李鸿章的电报网络延至上海、保定、山海关等地。具体业务是官报、商报混杂,虽商报可以收费,但因器材均需进口,价格高昂、亏损甚重。
四是铁路。1881年李鸿章为“开平矿务局”运煤之需及保卫天津沿海军事的考量,修建了从开平煤矿到唐山滦县的11公里铁路,是中国自己修建最早、最长的标准化铁路。1888年唐山至天津铁路全线竣工;1890年代铁路向北延至山海关;还在1888年在天津城区建成一座崭新的“老龙头火车站”。
五是铸币。1887年李鸿章在天津设“机械铸钱局”,是从天津机器局中分出一部分西式设备,最初专门铸造铜钱。随后逐步增添设备,到1896年已成为一座现代化铸币厂,可铸造银元,有一圆、半圆、二角、一角、五分系列钱币。可惜,1900年庚子国变中铸币厂毁于战火。
还要指出的是:上述这些现代化事业均为官办或是官督商办,属“国有企业”,但并未形成现代企业制度。在官场F败的晚清社会,这些企业在经营管理上存在很大弊端,投资、经营效率极低。存在问题如投资经营大手大脚不计成本、管理任人唯亲裙带关系严重、企业官僚氛围浓厚外行指挥内行、内部F败和“寻租”滋生蔓延等。1900年庚子国变后,清政府财政基本破产,对这些企业的外部补贴消失,它们无一例外走上穷途末路,清政府前期巨额投资血本无归、遭到了惨痛失败。
3、洋务运动在天津兴办教育和文化事业。
教育方面,1880年李鸿章创办了天津最早的官办新式学校“北洋电报学堂”,此后20年间培养电信专业技术人才3000人、遍布全国。同年还创办了更重要的“北洋水师学堂”,为避免当时读书人科举观念的影响,该学堂主要招收13至17岁少年,入学门槛较低(读书数年即可),要接受长达5年的英语和西方科学教育,大致相当于高中、中专水平,这在当时已非常难得,被誉为“实开北方风气之先,立中国兵船之本”。
此外,1885年李鸿章还创办了“天津武备学堂”,是中国最早一所陆军军事学校;1881年创办了“北洋医学堂”,成为中国最早的国立医学堂,自然是教授西方现代医学,毕业生则多进入北洋系统担任军医。1895年甲午战争后,上述学堂多数停办。但随着当时变法维新思潮的迅速兴起,便于1895年在天津创办了“北洋西学堂”,是中国最早为培养工程技术人才而设立的一所公立大学,即后来的北洋大学。
出版方面,总体不如江南的上海繁荣,天津最早一份中文报纸是1886年由英国商人创办的“天津时报”,较上海中文报纸出现晚了20多年。但在1895年甲午战后,中国的战败让全国知识分子变法维新热情高涨,维新派人物纷纷办报以宣传图强思想,1896年梁启超在上海创办《时务报》,次年严复等人便在天津创办《国闻报》,从此分执南北舆论界牛耳。
娱乐方面,此时较之北京还有很大差距,但随着城市的繁荣,戏曲曲艺等民间娱乐活动也逐步繁盛起来。据记载在1880年代,天津有庆芳、协盛、袭盛、金声等四大茶园,都以喝茶为主、看戏为辅,主要剧种是京戏、梆子等。另外,天津外省驻津会馆都流行建戏楼(广东会馆戏楼便保存至今)、新兴大商贾也喜欢在宅院中建戏台,这些都促进了娱乐业的繁荣。
总之,随着天津港被迫开埠、洋务运动兴起,天津便开启了城市现代化进程。不过,直到1900年之前这个过程都非常缓慢,在当时全国不过是“死水微澜”!只是给天津带来了一系列开先河的“第一”罢了。此后进入二十世纪,随着袁世凯的北洋“新政”、民国建立,天津城市才迎来了加速发展的繁荣时期,有机会单独介绍。
公众号:苗青滨海新区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