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桀和商纣,是中国古代史里著名的暴君,一位是夏朝的末代君主,一位是商朝的末代君主。
1990年版《封神榜》剧照
夏桀的著名事迹有:把自己比作太阳而民众愿与其同归于尽,还有宠幸妹喜,以及鸣条之战败于商汤最后死在了南巢。
商纣的形象和事迹应该通过《封神演义》(《封神榜》)足够广为人知、深入人心了。
在《墨子·法仪》中,就鲜明的将“禹汤文武”和“桀纣幽厉”对立起来,称“禹汤文武”是圣王,而斥“桀纣幽厉”是暴王。桀纣也从古至今都是暴君的代名词。
但往往有一种说法认为:桀是商汤给予这位夏朝末代君主的恶谥,纣是周武王给予这位商朝末代君主的恶谥。
问题是,确实如此吗?
I
谥号和日名
谥,也就是谥号,即古代帝wang或大官死后评给的称号。依照褒贬程度有美谥、平谥和恶谥之分。
东汉蔡邕在《独断》中说:“残义损善曰纣。”也就是说,在他看来,“纣”就是一个恶谥。但事实如此吗?
首先在谥号制度的起源上,古代认为是由周公最先制定的,能追溯到的最早文献材料就是《逸周书·谥法解》。但在《谥法解》中既无“桀”也无“纣”。
再说按照现在一些考古的发现,周朝的谥号制度实际上是在西周中后期也即周孝王开始才确立的。
之前的周文王、武王、成王、康王、昭王、穆王、共(恭)王和懿王均是自称,这也能解释为何在《史记·殷本纪》中商汤自称“武王”、在《穆天子传》中周穆王自称“穆满”(“满”是周穆王的私名)。
也就是说,夏朝和商朝,并无谥号制度。但有着另一套称号制度,即日名制度。
日名是什么?这与今天所说的十天干有关,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十天干最初的作用就是用来纪日的。从后羿射日的故事中,我们也能得知,在某个时期的古人观念里,天上有十个太阳,十个太阳是轮流“值班”的。十日为一旬,旬的字形就是甲循环一周,三旬就是一个月。
“旬”的字源解析
商朝历代君主各自有自己的日名,殷墟甲骨文也有明确记录。比如商纣的日名就是帝辛。
按照《史记·夏本纪》和一些先秦典籍的记载,夏朝也有部分的夏后(夏朝君主称号)有着日名,明显的有胤甲、孔甲和履癸,履癸就是夏桀的日名。
直到西周,日名制度仍然得到采用。
比如应公鼎就写着“珷帝日丁”,“珷”是“武王”二字的合文,“珷帝日丁”就是周武王的日名。
齐太公之后,姜姓齐国足足有三代国君采用日名,即齐丁公、齐乙公和齐癸公。
这些都充分说明了日名并不是私名,而是一种称号,显然,桀和纣都不符合日名的格式,史书也明确了夏桀的日名是履癸、商纣的日名是帝辛。
如此,桀和纣,既非谥号也非日名,当然更不可能是姓、氏、字。通过排除法来看,桀和纣,更有可能是这两位暴君的私名。
II
“桀”的本义
先来看看“桀”这个字,很多人或许对这个字是陌生的,认为这个字只有一个意思,就是指夏桀。
其实,这个字其实没那么陌生和单调。加个单人旁,就是“傑”,转写成简体字就是“杰”。(桀-傑-杰)
“杰”可是太常见了,现在还有很多人都用这个字取名,人杰地灵、杰出、杰作都是满满的褒义,何恶之有?
“桀”的字形就是由“舛”和“木”组成的,“舛”的字形就是一双脚,一双脚立于木上,站在高处,引申一下可不就是“杰出”。
“桀”本来就是“杰”的本字。你会觉得“夏杰”这个姓名是有不好的含义吗?
III
“纣”的本义
“纣”的探寻会曲折复杂些。先看看《吕氏春秋》对商纣身世的一段记载:
纣之同母三人,其长曰微子启,其次曰中衍,其次曰受德。受德乃纣也,甚少矣。纣母之生微子启与中衍也,尚为妾,已而为妻而生纣。纣之父、纣之母欲置微子启以为太子,太史据法而争之曰:“有妻之子,而不可置妾之子。”纣故为后。
——《吕氏春秋·仲冬纪·当务》
从中可以很明确看出至少在晚商时期就已经有嫡长子继承制了,但这并非我们于此所要讨论的,我们需要的是这段材料中记载的纣的私名,即“受德”。
难道这说明了“纣”并非帝辛的私名?我们再看《尚书》的材料:
今商王受惟妇言是用……。——《尚书·周书·牧誓》
《牧誓》,就是周武王起兵灭商,在牧野之战前的誓辞,或者叫做战前动员。这里所引用的这句就是在数落商纣只听妲己的话,“商王受”指的就是纣。
受德、纣、受,三者之间是什么关系呢?史料中并没有明确的说明。但我从汉昭帝身上得到了一些启发,这里就大胆对受德、纣、受三者的关系作出个人的解读。
从《汉书·武帝纪》中我们可以知道汉昭帝的本名是弗陵。后来他成为了皇帝,也就意味着他的名讳是要被避开提到的,这就是避讳。
事实上今天很多日常的用字表达,都深受避讳文化的影响。
由于汉昭帝的名由两个字组成,即双字名,不易避讳(或许也与“陵”是常用字有关),所以刘弗陵成为皇帝后就改名为刘弗,在汉代要提到“弗”字就要用“不”字代替。
同理,帝辛的私名本为受德,即位为王之后,这个双字名就不易避讳(或许也与“德”是常用字有关),所以就省去德,改名为受。“纣”则是“受”的代替字。
《史记·殷本纪》载:“帝乙崩,子辛立,是为帝辛,天下谓之纣。”
或许这就说明了“纣”则是“受”的代替字。“纣”的字形是由绞丝旁和“寸”组成的,“寸”的字形是由“又”(手)和“一”(指事符号)组成的。“受”字形中的“又”也是手。
“寸”的字源解析
“纣”字除了指商代末君,还有一个意思是驾车马后部的革带,即马鞧,“鞧”古同“緧”,也从绞丝旁,而“受”加绞丝旁就是“绶”,或许这之中有什么联系。
“受”的字源解析
当然,“受”和“纣”的上古音都是幽部字。但不论如何,“纣”字的本义也是不存在贬义的,原来就是指一个事物,无褒贬可言。
IV
结论
那么所谓“桀是商汤给予这位夏朝末代君主的恶谥,纣是周武王给予这位商朝末代君主的恶谥”就是伪常识概念了。
“桀”、“纣”二字本来与“恶”无关,后来背上贬义,无非是因为这两个字分别作为夏朝末代暴君和商朝末代暴君的私名而被后人延伸出恶谥之说。
其实在我们学习到的许多所谓常识中,不乏伪概念的存在,很多解释都是曲解,结果成了疑古派们的“证据”和“把柄”。
不辨明这些概念,不消灭曲解,中国历史、国学、中华文化又从何谈起?跟“上梁不正下梁歪”是一个道理。
所以从先秦出发进行“正本清源”是基础性、根本性的文化建设工程,这篇《“桀”、“纣”本义》正是这样的一次或许还不那么成熟的小小实践。
公众号:乐物生